这座声音的桥连山海
在我的老家,祖祖辈辈都讲着淳朴的西北方言,那浓重的乡音像黄土高原上的风,粗粝却温暖。而我与普通话的故事,就从这片土地开始。
初中时,我第一次因为说普通话感到窘迫。那天语文老师让我朗读课文,我自信地站起来:“天空蓝(lán)得(de)很(hènɡ),云朵白(béi)得(de)发(fá)亮……”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没有笑,她轻轻说:“宁夏的方言很美,但学好普通话,能让更多人听懂我们宁夏的声音。”这句话,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初中毕业那年暑假的一次经历,让我下定决心学好普通话。当时,我和同学到银川市做志愿者,为外地游客介绍宁夏景点。当我用方言味的普通话讲解西夏王陵时,看到游客似懂非懂的表情,我深感无力。这时,我的女同学用流利的普通话接过话头,游客才恍然大悟。那一刻,我真正认识到普通话多么重要。
志愿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女同学送给我一本翻旧的新华字典。“普通话不是要你忘记乡音,而是给你多一把钥匙。将来,你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所有人宁夏有多美。”她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
此后,我开始了漫长的练习。每天清晨,我站在操场上大声朗读课文;每晚睡前,我听着广播里的诗歌朗诵入眠。普通话渐渐成为我望向世界的窗口,我向网上的笔友描述塞上江南的美景,用标准的发音在视频里介绍家乡的枸杞和滩羊。
高中时,我作为学生代表接待来自沿海城市的交流团。当我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宁夏的历史变迁,从丝绸之路到闽宁协作,从“苦瘠甲天下”到“塞上明珠”,我看到他们眼中的光。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普通话不是对乡音的背叛,而是让乡音被更多人听见的桥梁。
如今,当我离开宁夏,有人问起家乡时,我都会用标准的普通话告诉他们:我的家乡在宁夏,那里有巍峨的贺兰山、奔腾的黄河、神秘的西夏王陵。当我发出每一个准确的音节时,内心充满自豪,我用普通话这把钥匙,打开了让外界了解宁夏的大门。
从西海固到更广阔的世界,普通话成了我最心仪的行囊。它让我既能深情吟唱故乡的花儿,又能自信地讲述宁夏故事。这条声音的丝绸之路,连接着黄土高原与碧海蓝天,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通过我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和懂得。原来,最美的普通话,不是不带任何口音的标准普通话,而是带着乡愁走向远方,又怀着深情回归故土。(作者:马梓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