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长征路
12个场面、12个情节、320多位红军将士、3800多个物件、21种工艺、6年时间……在六盘山下隆德县城里一个不起眼的手工作坊里,《“塑”说长征路》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作坊的主人张国勤介绍:“大的造型用黏土做,里面骨架用钢筋做,衣服用适宜的布料,面部采用砖雕工艺。”
从枪炮辎重、锅碗瓢盆到一杆旗、一把号,甚至一块补丁都极为真实,几近原始物件的缩小版。
“红军的服装塑造难度很大,尝试过各种布料都不行。一名帮忙干活的女同志建议用‘莫代尔线衣’试一下,尝试后发现这种布料特别贴身,有褶皱感,很逼真。”张国勤说,红军服基本色是灰色,但灰色的程度不一致,崭新的灰、发白的灰……还有来自不同部队的“灰”,只能反复染、磨,才能做出长征路上的“红军服”。
为了再现岩石自然形成的断裂面和纹理,张国勤选用不同树种木材,用斧子直接劈开,在成堆的木柴中挑选最中意的“悬崖峭壁”。“木雕、石刻等这些手法都没有自然的感觉,总觉得少点什么。只有自然形成的东西才有效果,这是尝试,也是创新。”张国勤说。
为了完成《“塑”说长征路》12组雕塑,6年间张国勤在艺术表现和真实再现之间不断尝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传承人,好多技能张国勤都能信手拈来,可想起长征路上那些艰险与苦难,他会立刻审慎起来,他说:“长征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必须有敬畏心,如果不能还原历史本真,无法迈过心里那道坎。”
如果不是25年前张国勤“一个人一辆摩托车”用一年时间跨越千山万水走过长征路,或许他对长征的认知与情愫与大多数人一样,依旧停留在文字记载和影视作品当中。
2000年五四青年节,45岁的张国勤从银川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一路向南,目的地江西瑞金。
张国勤出生在六盘山下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听过许多有关红军的故事。后来到县文化馆工作,越来越深切体会到红军长征史料对文化固原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就萌生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
打着著名作家张贤亮题写的“走访长征路传承红军风”的旗帜,张国勤每到一处总会向当地人介绍:“我是从六盘山来的,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就写在我们那个地方、写在我家的后山上。”
翻阅他那12万字的《长征日记》、观看长达70多小时的长征音像和9000多张照片,你会发现:那是一条孤独寂寞的长征路,一条充满凶险和意外的长征路。有多少次他在大雨瓢泼中咬牙骑行,有多少次他在茫茫泥沼中推着摩托车踉跄跋涉,有多少次他蜷缩在路边就着凉水啃干馍馍,有多少个夜晚他在野外凛冽的寒风中度过……无论如何,和90年前的红军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这也是张国勤不想提及困难的主要原因。“360多天艰难骑行中,我内心始终抱有信念,当‘瑞金’二字出现在眼前时,心中热血澎湃,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那一刻,张国勤的兴奋无法用言语表达。
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这条路张国勤也走了一年。
“整天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蓬头垢面,邋遢到了极点。但是我脑海中、照相机里、摄像机里、笔记本上、包裹里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东西。2001年5月回到隆德后,单位领导非常重视我带回的资料,专门腾出时间让我整理。”张国勤回忆道。
200多个胶卷、百余盘录像带、十几本日记,都得一张一张地看、一帧一帧地审、一页一页地读,记忆、回味、总结、编辑……经过六个年头细心整理,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前夕,张国勤出版发行了《追逐红飘带》一书,他以见证者的身份饱含深情地向读者介绍了“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要把更多长征细节、长征故事讲出来,让更多人从中感悟、体会,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张国勤说,“这次‘长征’之行之后,对我而言,现在没有苦和难。天底下最大的困难都让红军经历了,我只尝到了那么一点点苦,可我知道了长征精神的意义所在。”
25年前,部分走过长征的老红军依然健在,长征的见证者尚多,长征路上的原始风貌和红色印记保留得相对较好,张国勤用心观察、用心采访、用心记录、用心感悟。每到一处重大事件发生地,他都会依据史料,认真走访,结合地形地貌,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真相,那些原本抽象的、模糊的、零碎的长征故事逐渐具象化,这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受中央电视台邀约,张国勤再次踏上长征路。纪录片《走过来时路》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宁夏、贵州、新疆、海南等26个省市电视台接续播出,一时间张国勤连同他的“长征”路得到各方关注。“一直觉得我的‘长征’路只是个人的事情,这部纪录片让我知道,这事件在社会上竟有如此大的反响!”张国勤说。
如果说《追逐红飘带》一书是张国勤“长征”路上的直抒胸臆,那么经过20年沉淀,这次完成的《“塑”说长征》系列雕塑作品,又该如何评价?
从踏上长征路到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走出大草地、激战腊子口、会师大西北,一直到红旗漫卷六盘山、胜利到达吴起镇,张国勤用12组雕像集中展现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其中部分场景运用了高度浓缩的艺术手法,把不同空间、不同时空的人物和故事集中体现,让作品更加厚重、更有代表性、更具视觉冲击力。远观,每一个故事都有宏大的背景交代,漫天的雪花、兀立的山峰、湍急的江流……与历史风云互为映衬;近看,只要肉眼可见的东西都精雕细琢、精准契合,一把水壶、一副眼镜、一根野草,都栩栩如生。
经过2000个日夜精心创作,当一个个“长征故事”矗立眼前时,参观者沉默了……2025年10月10日,从江西赶来的几位红军子女专程参观了《“塑”说长征》雕塑作品,有人不禁流下了眼泪。
对张国勤而言,人的一生只要认准目标、有坚定的信仰,就要坚持下去,不怕困难。如果读懂了红军的长征路,就一定会走好人生的“长征”路。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胸中有山水,下笔见沟壑。71岁的张国勤用情感和信仰的脚步再次“走过”了长征路。(记者:张维强 何生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