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为伴 | 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

相传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文人有感时令,写出了无数文学作品。宋祁写立春“剪尽春云作舞衣”,陆游写立夏“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不同节气还有不同的饮食文化……时至今日,节气早已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提醒我们四季的更迭。
然而困居在格子间里的我们如何能够有仪式感地过节气呢?对此,《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的作者文珍说:“我想让未来的人知道,我生活的时代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这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散文书跳出了单纯的科普知识,融入了很多有温度的生活。
向古人学习,将日子活出新鲜感。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也是点缀平凡生活的仪式感。立春日吃春饼,清明时节宜踏春、访故人,秋分丹桂飘香,霜降前后柿子风味最佳……从流传至今的节气习俗中可见,古人懂生活,每日都能活出新鲜趣味。
文珍从立秋开始写起,将自己对于秋天的态度变化娓娓道来,就好像坐在对面温柔地给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每个人喜欢或讨厌一个季节的理由各不相同,这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发生转变,有时候只有细细地去感受某种季节、某种气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喜好。
就像文珍最喜欢的节气之一冬至。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过年时大家基本都在家里包饺子、吃团圆饭,而冬至这一天大家会互相拜会,整个城的人都会忙乱起来。正如她很喜欢的一句诗“名纸相传尽贺冬”。古时冬至是一个大家互相走动的节气,古人先要“名纸相传”,名纸就是印有自己名字的纸,相当于名片,放在一个相当于名片盒子的匣子里,叫“拜匣”,递给想拜访的人。所以文珍觉得冬至是特别有烟火气、可以看到人世情谊的节日。
文珍对每个节气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加上与节气相应的诗句,读来令人觉得恰到好处,不仅了解了节气,也增加了画面感。同时,面对“节气”这样已经被前人反复创作过无数次的主题,她又能做到随兴所至、举重若轻,“每个节气具体想要谈论什么是很自由的,等待第一句话的到来也非常随性,并没有什么格式和非说不可的内容。”文珍表示。所以有些章节的开篇是她在半个月内观察到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再自然而然引出与之相关的诗词;有些则是从最近她看过的书和电影,或以去过的地方、见过的家人朋友破题。文珍希望对待读者能像对待一见如故的朋友,可以一起逛公园、逛远郊寺庙、聊聊最近有趣的事,一起惊奇地发现窗外的树不知何时已经开满了花,再捡拾起日常生活中原本就值得收藏的吉光片羽。
读《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温润的力量,即在时代的洪流中寻到当下生活的乐趣。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时令节气的书,更是一本能在时间长河里寻求认真而有仪式感生活的书。(推荐人:张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