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
在原州区三营镇自治区级“山花儿”传承人马志学的文化大院举办《西海固:大地诗草》阅读分享暨“新乡土诗歌”主题沙龙,是我的老师马正虎的提议。这场沙龙缘于固原市文联、市作家协会正在推进的“百名西海固作家进农家联百户”工程,旨在一名作家结对一名农民群众,实现“你种洋芋我写诗,兄弟俩各一行”,你唱“花儿”我整理,你教我烧“锅锅灶”,我给你送书籍、读诗歌,咱们心连心、手牵手,一起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
几年前,一名深谙县域治理和基层“以文化人”“以文化心”之道的西吉老家师友与我微信聊天,赠言要我“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我对这句话反复咀嚼、一再琢磨的那段时间,史静波发来短信,索要我在木兰书院作家林认领的红梅杏树上的挂牌寄语,我毫不犹豫地将“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发给他。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这9个字及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在我心中成为一束引导我前行的光芒。
认识马志学已经很久了。这几年木兰书院举办的多次活动,马志学都风尘仆仆从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赶到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我们一起做着“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春风行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一起努力“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
我常常被马志学的“花儿”和他的励志人生故事所感动。在我的另一本诗集《杨河村诗记》中,收录了一首题为《听马志学漫“花儿”》的长短句:
从固原漫到南海边
转回来再漫三年
又从万家川漫到穆家营
漫到杨河村山梁上
都是——
从心上漫出来的
平常不敢
说给你听的话
在西海固,我经常向和马志学一样的民间“花儿”高手学习,那些原生态的、美好的大西北“花儿”,深深影响着我的诗歌创作,成为我创作时的重要养分。收录在《杨河村诗记》《西海固:大地诗草》中的大部分诗歌,比如,《西海固:大地诗草》中的《“花儿”漫过月亮山》《“花儿”与锅锅灶》《洋芋谣》等,都有或浓或淡的“花儿”的味道。青年作家李剑华在读完《西海固:大地诗草》后,给我写下这么一段评语:用花儿的情调传颂古今,兼含山乡巨变、文化寻根和身份沉思,在客观讲述的基础上加入“我”的讲述视角,描绘出丰富的精神世界,可谓“新古今”。
在各类基层文学活动中,马正虎老师总会为大家烧锅锅灶,也总会唤醒很多人心中悠远的乡愁。我的老师马正虎是地地道道的三营人。在上世纪末的固原民族师范学校春花文学社里,他引导我开始文学创作,包括后来在宁夏乃至全国文坛很有影响力的作家马金莲、王佐红等,都曾受教于马正虎老师,他是一名西海固文学“伯乐”,在学生心目中可谓德高望重。但上学时老师把烧锅锅灶的手艺留了一手,以至于多少年来,学生们想吃锅锅灶烧洋芋都不得不请老师出手。
好在老师一直没有给他的学生们“断粮”。(作者:李兴民)
多年来,马正虎老师经常一边给我们烧锅锅灶,一边指导鼓励我们坚持文学创作。让我一直很感动的是,这几年,马正虎老师还常常与西海固基层农民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聚在一起,通过帮大家改稿等方式,助力西海固农民作家群崛起。
马正虎老师也是一名资深文学评论家,关于西海固“新乡土诗歌”,他既是这一观点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马志学便在马正虎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创作出了很好的“花儿”歌词,还在文学自媒体《西部新乡土文学》微刊上公开发表过散文。这几年西海固文学整体氛围好,基层群体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多。新时代文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西海固,已经变得具象化,正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学现象。
和烧锅锅灶一样,诗歌文字也很能表达乡愁。《西海固:大地诗草》其实就是一部记得住乡愁的作品,是我近年来在吾乡吾土的行走与诗思,行吟乡土,集诗成书。收录在这部诗集里的一些作品,是我与马正虎老师一道,通过春花文学社组织的“同题创作”活动写出来的。
把最深情的诗歌,写在西海固。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唱不唱由不得自家。
AI时代,有时候抚摸这些原创的“手工”打磨后的文字版心灵呓语时,还是会不禁为汉语和中华文化感到自信与骄傲。
这么些年来,我读了很多现当代诗歌,其中不乏熟识的诗友的作品,看得多了,谁在依赖AI写作,包括诗歌,特别是诗评,我能明显察觉到。AI时代如何写作,是一个课题,是时代出给我们每个人的题目,这个题目的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让子弹多飞会儿”吧,对于现今社会的很多事物,也许我们都不能着急下结论。
创作《西海固:大地诗草》中长短句的时候,我除了用很传统的纸张书写方式,也用到了键盘敲击、手机输入,我想现在很多诗人都是这样的创作方式。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信息时代,不论做人还是作文写诗,坚守本真都显得尤为可贵。
热爱诗歌是一种美好。
感恩所有的遇见,以文学的名义。
我的《西海固:大地诗草》,与早先出版的诗集《放歌西海固》《洋芋花儿开》《杨河村诗记》一脉相承。这些诗歌作品,被一些文友、评论者称为“新乡土诗歌”。
当“文学是西海固人的精神图腾”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新乡土文学”“新大众文艺”等热词被频频提及的当下,特别是西海固的当下,我那些被称为“西海固诗群”的诗友们,大都坚持“新乡土诗歌”写作。
每一位写作者的笔触,都脱离不了土地与时代,还有写作者自身所处的地域文学氛围。
我们脚下的大地,其实一直是被诗歌眷顾的大地。“薄伐玁狁,至于大原”,从《诗经》的《小雅·六月》到历代文人墨客,再到当下的“西海固诗群”,一条诗歌的长河一直润泽着西海固大地。
“西海固”这三个字,在我们的眼中、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文学表达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当“西海固”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样本时,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也随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学实践的样本。山乡巨变的西海固,已经成为很多人“诗和远方的新高地”:文学的高地,诗歌的高地。
当前的西海固大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双向赋能、竞相提升,西海固作家群凝心聚智夯实西海固文学高原、铸就西海固文学高峰。在这种语境下,《西海固:大地诗草》,一册西海固新乡土故事,力求以诗歌语言,构建我个人内心精神原乡的“西海固”,其实,也是以诗歌感恩西海固大地,以诗歌致敬西海固人民。当然,也以诗歌提纯自己的生活与心灵。
相关新闻
-
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
[2025-10-23] -
王海娟:“绣”出人生新画卷
[2025-10-22] -
黄海之滨,西海固文学推开版权之窗
[2025-10-21] -
西海固文学:从“文本创作”迈向“产业转化” 集体亮相青岛版博会 版权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5-10-20] -
固原200名学生中卫研学:探寻治沙智慧 体验多元文化
[2025-10-19] -
首届西海固 “文艺两新” 金秋笔会举行
[2025-10-18] -
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黄土地上的“百灵鸟”飞向全国
[2025-10-17] -
“六盘高峰”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90周年主题摄影展亮相固原
[2025-10-16] -
书香为伴 | 重生
[2025-10-10] -
讲述 | 海子峡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