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西吉:从“不宜人居” 到“塞上江南”的生态诗行
开篇·荒芜的记忆
当联合国粮农组织那沉重如铅的判定,被岁月的尘埃悄然封存在陈旧的档案深处,“最不适宜人类居住”这一标签,似一道狰狞且永不愈合的伤疤,深深烙印在这片曾被风沙肆意啃噬的土地之上。
记忆里的西吉,宛如隐匿于月亮山麓下,被漫长岁月反复揉皱的黄土塬。那沟壑纵横交错的模样,仿若大地痛苦的皱纹;裸露的岩层,恰似岁月沧桑的骨骼,泛着令人心悸的枯槁灰白。冬春之际,狂风裹挟着沙砾,如万把寒光凛冽的尖刀,无情地刮过窗棂,奏响一曲荒芜而又悲凉的号角;雨季时分,泥流如脱缰的野马,自峁梁汹涌翻滚而下,它冲垮的,岂止是那一道道田垄,更是世世代代西吉人对安稳生活的殷切期盼,那期盼如同脆弱的泡沫,在泥流的冲击下瞬间破碎。
转折·绿色的抗争
然而,西吉人的骨血之中,天生镌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倔强与豪情。犹记三四十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当第一车柠条树苗,缓缓碾过尚带寒意的冻土,寂静的山梁上早已默默站满了人。有提着水罐的妇人,她们的眼神中满是对绿色的渴望;有扛着铁锹的汉子,他们的臂膀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就连七八岁的娃娃,也紧紧攥着小铲,兴奋地立在队伍的末尾。村干部丁德福站在高处,那声音如洪钟般呐喊:“这黄土坡,绝不是天生的穷命!种活一棵树,就意味着能多拦住一捧土;绿起一片山,就能多滋养一代人!”那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仿佛是绿色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于是,“旱不死”的柠条、“耐得苦”的山桃、“扎得深”的油松,如同忠诚的卫士,紧紧跟随着西吉人的脚印,一寸寸顽强地扎进那干裂如龟壳的土地。1987年,一场罕见的大旱席卷而来,新苗在烈日炙烤下成片枯萎,那枯黄的叶片,仿佛是大地无声的叹息。可没有一个人选择认输,他们的眼神中只有坚定与执着——枯了再补,死了重栽。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挥锹,都是对绿色的坚守;每一滴汗水,每一声呐喊,都是对生命的礼赞。终于,绿色如同一位坚韧的勇士,咬住了黄土,再也不肯退让,那抹绿色,成为了西吉人心中最耀眼的希望之光。
蜕变·生命的回响
时光,是最公正、最神奇的画师。当温暖的春风,再度轻柔地漫过月亮山,昔日那荒芜的坡地,已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柠条绽放出鹅黄的碎花,那花朵如同被天上的仙子撒落一地的金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山桃树织就了粉白的云锦,那浓郁的香气,如同无形的丝线,悠悠地漫过十里山梁,让人沉醉其中;油松的针叶泛着墨绿的光泽,宛如万千支饱蘸希望的笔锋,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尽情书写着崭新的、充满希望的诗行。
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葫芦河——那条曾经断流多年、如沉睡巨龙般的“季节河”,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清流潺潺,四季不息。今年夏日,吉强镇夏寨村的湿地旁,79岁的韩富贵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颤颤巍巍地指着河心嬉戏的水鸟,笑声爽朗而欢快:“瞧见没?那是从澳大利亚远道而来的凤头!水清了,鱼多了,连候鸟都认准这儿为快乐水吧喽!”那笑声,在河面上回荡,仿佛是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恩之歌,也是对西吉半世纪变迁的深情赞歌。
新生·绿色的馈赠
绿色的复苏,宛如一首激昂的交响曲,从来不是单一的旋律,而是多元融合的华美乐章。在新营乡甘井村智能温控大棚里,樱桃串番茄如同晶莹剔透的红、黄、绿三色宝石,正沐浴着七彩的梦幻光影,它们通过直播的神奇翅膀,跨越千山万水,直达北上广的餐桌,为人们带来了来自西吉的新鲜与甜蜜。龙王坝村的窑洞民宿中,游客们惬意地盘坐在温暖的土炕上,轻轻品着醇厚的荞麦茶,聆听着焦村长绘声绘色地讲述“从挖窑洞躲风沙到开窑洞迎客来”的传奇变迁,那故事,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县工业园区的非遗工坊里,马兰刺绣的绣娘们飞针走线,她们灵巧的双手,将黄土地的记忆与时代的绚烂色彩,巧妙地绣入真丝方巾。这些方巾,借助电商的新丝绸之路,飘向远方,让亚非拉领略到了中国西吉文化的独特魅力。硝河乡的田埂上,返乡青年马国武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那无人机如同一只轻盈的飞鸟,划过碧绿的田野。“过去治虫靠药壶,现在用‘小飞机’,半天喷防两百亩,”他笑着说道,那笑容中充满了对科技助力农业的自豪,“这片绿水青山,得用新法子守护。”他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西吉人对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
升华·文化的绽放
建立在杨河文旅示范村的“木兰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已成为西北文学的一盏耀眼明灯,吸引着八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采风创作。金秋九月,书院创办人史静波在中宣部培训班上,动情地讲述着“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西吉实践——
“五十年前,这里‘苦甲天下’,那是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五十年后,这里‘绿甲天下’,这是生态的奇迹与荣耀!半世纪砥砺前行,西吉完成了从生存挣扎到诗意栖居的史诗性蜕变!”那话语,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如今,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期待的心情,向世界发出最诚挚的邀约——
请来看这片“绿甲天下”的林海,那碧波涌荡,苍翠连天的壮阔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用绿色的画笔,勾勒出的绝美画卷;请来尝这口“香甲天下”的佳肴,那滋味醇厚,余韵绵长的美食,蕴含着西吉大地的深情厚谊;请来品这方“文甲天下”的气象,千余创作者在这里笔墨深耕,书香漫城,那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交融;请来赏这幅“美甲天下”的画卷,乡村振兴的笔触正浓,那是希望与梦想的绚丽绽放!
续章·希望的田野
无论你驻足于沙沟后塘、兴坪前梁,或是伫立什字平川极目远眺——昔日的“苦瘠之地”,已化作一幅徐徐展开于黄土高原的绿色长卷。那山峦叠翠,如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那流水澄明,如灵动的琴弦,弹奏着生命的乐章;人们的笑靥如花绽放,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这片曾被断言“不宜人居”的土地,不仅生出了茂密的森林,更生长出西吉人对家园的挚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当秋风中飘来沙棘果的酸甜,那酸甜的味道,仿佛是生活的滋味,有苦有甜,却充满了希望。我蓦然懂得:“锦绣中华”从来不是虚泛的宏词,而是每一个平凡人用双手栽种的绿意,用汗水浇灌的田垄,用智慧点亮的明天。
西吉的变迁,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昭示世人:只要心间存一片绿洲,黄土亦能成江南;只要脚下注一份坚定,荒原终将迎来春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西吉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那是一首关于绿色、关于生命、关于希望的永恒诗篇。(通讯员:陈国顺)
相关新闻
-
隆德县第六届科技节点亮少年科学梦
[2025-11-07] -
原州区十小210名师生开展校外研学实践
[2025-11-07] -
原州区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实战演练
[2025-11-07] -
绿染西吉:从“不宜人居” 到“塞上江南”的生态诗行
[2025-11-07] -
“苦药材”造就富民“甜产业” ——隆德县30万亩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亿元
[2025-11-06] -
旱地梯田里的产业新图景
[2025-11-05] -
从“卖肉牛”到“卖牛肉”——西吉肉牛产业的“链”式突围
[2025-11-05] -
从“夯基兴业”到“跨越升级” 彭阳工业强县战略激活发展绿动能
[2025-11-05] -
政策宣传“活”起来 社区服务“暖”起来
[2025-11-05] -
从“提心吊胆”到“住得舒坦”!彭阳避险搬迁让千余群众圆了安居梦
[2025-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