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的蓝天,不是“等”来的
远望青山,本是个简单动作,但对76岁的石德泉来说,早些年,这个动作“很奢望”。“地里的玉米秆、烂菜叶子没处去,经常一把火烧起,山就‘藏’进了一片白茫茫里。如今,这山看得真切。”11月20日,这位固原市隆德县好水乡后海村的老汉站在田埂上,眼前山峦轮廓分明,山顶则是瓦蓝瓦蓝的天。
这清晰的视野,是实打实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今年1至10月,隆德县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已达94.7%。若将时间拉长至整个“十四五”,变化更为显著——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已攀升至97%,PM2.5平均浓度降至11微克/立方米,居全区第一。
要守住这片蓝,得牵住“煤、车、尘、秸”这几个“牛鼻子”。近年来,改变的痕迹在隆德县随处可见:冬天的“炉子”变了,该县有11200多户农村人家用上了清洁取暖;街上的“车轮”变了,76辆老旧柴油货车淘汰离场,街上新增了24辆安静的新能源出租车;甚至连百姓的“餐桌”和“年味”也变了,96家餐饮单位油烟排放被纳入日常监管,烟花爆竹的燃放也有了更细致的规矩。
这片“隆德蓝”,不是大风吹来的,更不是等来的。

工地上,工作人员检查着扬尘。
初冬的工地,少了机器的轰鸣。宁夏(隆德)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400米标准化运动场建设项目现场,隆德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队长程金龙,指着场地边缘一小块没盖严实的角落,“就这点口子,风一钻,土就跟着跑。”他指导项目负责人:“再洒遍水,拿防尘网给它苫结实。天一上冻,它就板结了,想扬都扬不起来。”
程金龙嘴里总挂着建筑工地上围挡、覆盖、冲洗、硬化、湿法、密闭等“六个百分百”扬尘防治标准。今年城区管理的11个工地还剩3个还在收尾,“就算一个不剩,我们每月至少也得来转上一遍,平台上的数据实时盯着。”从过去被催着改,到现在主动盯着防,这片天的“含尘量”,就是这么一寸一寸降下来的。

公路旁,工作人员抽查着汽车尾气。
312国道是隆德县车流量最大的“血管”,每天有超过3500辆车碾过,其中不乏重型货车。生态环境分局的王小龙和交警王露露,便是这条路上的“清道夫”。当天,王小龙拦下一辆柴油货车,探身检查尾气处理装置,又请司机出示环保随车清单。“我们主要盯国五柴油车,必须一年一检。”一旁的王露露介绍,通过固定检查点与流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全年405辆的抽检任务,眼下已完成385辆。
从“一把火”的省事,到“一根草”的珍惜,观念的转变离不开长期的引导。隆德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队长车建海和队员们,日常工作的重心就是“多跑田埂,把道理说透”。队员柳根生说,“下去主要是说道理,真遇上了就先制止,再跟乡镇一起劝。罚,那是最后一步。”如今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超90%,主要方式就是“饲料化”。

田埂上,农户挖出了土豆。
“现在谁还烧?拉回去喂牲口,好着哩!”石德泉老汉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风吹过田埂,带来泥土的气息,石德泉抬头,看了看那片熟悉的蓝天,心里透亮。
相关新闻
-
隆德的蓝天,不是“等”来的
[2025-11-21] -
彭阳县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授信3310万元
[2025-11-21] -
隆德县“五心”工作法提升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质效
[2025-11-20] -
河川乡菌菇产业打开弱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新天地
[2025-11-20] -
彭阳县“小托育”托起“大民生”
[2025-11-20] -
六盘山下,那群“不请自来”的医生
[2025-11-20] -
宁夏隆德“挂联诺”机制 精准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
[2025-11-20] -
宁夏西吉:创新“四项机制”盘活村级资产 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
[2025-11-20] -
“原州织女”品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万元
[2025-11-19] -
张程村和美村庄试点项目建设正酣
[2025-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