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乡菌菇产业打开弱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新天地
初冬时节,走进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菌菇种植基地大棚,菌香扑鼻,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肥嫩的香菇。近年来,河川乡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机制,将菌菇产业发展成了联农带农、强村富民的大产业。这片过去靠天吃饭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破解弱劳动力就业难题的“希望田野”。
上黄村是河川乡菌菇产业发展的核心村,村里弱劳动力多,他们难以适应高强度或技术型劳动,外出就业困难,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面对这一困境,自2017年起,河川乡立足上黄村资源禀赋,将菌菇产业作为破解弱劳动力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经过持续投入和机制创新,菌菇产业不仅在上黄村扎下了根,而且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村庄,构建起从“菌棒制作——养菌培育——采摘分拣——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有效激活了当地劳动力资源。
上黄村68岁的王彦录患有风湿病,腿疼行走不便,村上安排他在菌棚里从事采菇、注水等工作,自2017年起已在这里工作了8年,每月工资3000元。针对弱劳动力群体的特殊需求,河川乡专门设置了菌棒转运、注水、采摘、分拣等劳动强度低、技能要求不高的适配性岗位,并实行弹性工作机制,让和王彦录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这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带动48名弱劳动力稳定务工,发放工资43.5万元;2025年进一步吸纳弱劳动力稳定就业,预计发放工资超60万元。
产业要发展,机制是关键。河川乡创新建立了“党委统领+多支部联合+合作社+科技小院+驻村工作队+农户”的六方联动机制,形成了权责清晰、多方协同的产业发展共同体。乡党委发挥统领作用,统筹整合政策、资金等资源;多个村党支部联合发展,形成“一村引领、多村联动”模式;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运营,实行“五统一”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科技小院驻点支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广大农户以土地入股、就近务工等方式深度参与,共享发展成果。这一机制有效凝聚了各方力量,为产业健康发展和弱劳动力就业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650万元,建成数十栋现代化菌菇大棚、全自动加工车间,菌棒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棒,成功打造了规模化香菇种植基地。同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了优质菌种和先进技术,成功培育多个优质品种,并推动产业向深加工转型,开发出香菇酱、干香菇等产品,提升了附加值。
如何让群众,特别是弱劳动力,持续稳定分享产业红利?河川乡还创新探索出“土地入股+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工资收入+集体分红”的多元分配机制。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获得远超当地流转费用的保底收益;年终二次分红,2024年户均分红较普通流转费增长4倍以上;参与务工还可获得工资性收入;村集体也从收益中提取分红,反哺公益事业。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建立起长效增收渠道。
“家门口”就业模式,通过精准帮扶,实现了“就业一人、增收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2024年河川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0元,同比增长8.3%,2025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4元以上。预计2025年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126人,其中弱劳动力达80人。
以菌菇产业为媒介,河川乡成功破解了弱劳动力的就业困境,这条建立在六方联动、股权共建、跨村联营机制上的产业发展新路,正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记者:王 丽)
相关新闻
-
隆德县“五心”工作法提升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质效
[2025-11-20] -
河川乡菌菇产业打开弱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新天地
[2025-11-20] -
彭阳县“小托育”托起“大民生”
[2025-11-20] -
六盘山下,那群“不请自来”的医生
[2025-11-20] -
宁夏隆德“挂联诺”机制 精准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
[2025-11-20] -
宁夏西吉:创新“四项机制”盘活村级资产 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
[2025-11-20] -
“原州织女”品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万元
[2025-11-19] -
张程村和美村庄试点项目建设正酣
[2025-11-19] -
宁夏隆德县: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实现新跨越
[2025-11-19] -
杨家店村的危崖坡变身宜居宜业园
[2025-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