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星散养”到“规模致富” ——西吉县王民乡肉牛产业的“牛”路径
初冬的西吉县王民乡,寒意渐浓,姚坡村马维军的家庭农场里却是一派火热。宽敞整洁的牛舍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咀嚼着草料,“哞哞”声此起彼伏。马维军一边熟练地清理着食槽,添加精心配比的饲料,一边乐呵呵地与我们交谈。
“以前家里零零散散养了十几头牛,不成规模。今年看准了县里大力扶持的好政策,觉得养牛有奔头、日子有盼头!”马维军指着满圈的牛,眼中充满希望。为响应西吉县“30”“50”“100”的养殖项目号召,马维军建成了家庭农场,年初购进了50头肉牛,还带动全村新建5家大规模家庭农场,王民乡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这种动力,在王民乡乡长王凤奇的介绍中得到了具体印证。王民乡始终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来抓。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扎实推进“30”“50”“100”养殖规模的市场主体培育工程。“目前,王民乡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已有8家,50头规模的家庭农场36家,30头规模的养殖大户79家。尤为关键的是,通过‘大户带动、统一调购’模式,有效引导扩群补栏,王民乡肉牛饲养量已突破2.2万头,其中存栏1.27万头,出栏0.93万头。”王凤奇说,这串数字最实在的体现,就是带动王民乡常住居民人均增收2800元。
王民乡肉牛产业的“牛劲”从何而来?答案在于打出一套精准发力、环环相扣的“组合拳”。
土地是养殖业发展的基础。王民乡创新思路,充分整合利用村庄内的废弃宅基地、房前屋后的设施农业用地以及部分适宜的林地、草地,优先保障有意向、有能力的养殖户建设“30”“50”规模养殖场的用地需求,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与土地制约的矛盾。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键。王民乡累计扶持新建“50”家庭农场25家、“100”家庭农场3家,申请项目补贴资金280万元。同时,严格落实“见犊补母”补贴119万元,发放肉牛扩群补栏项目补贴资金40.2万元。这部分资金如同及时雨,滋润了养殖户的心田,也浇灌着产业发展的沃土。
养得好还要卖得好。为了解决村民养牛卖不出的难题,王民乡积极引导养殖大户与普通农户结对帮扶,采用“大户牵头、统一调购”模式,组织远赴甘肃威武、张掖以及宁夏红寺堡等传统优质牛源基地,统一采购品质优良的肉牛。今年以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县外补栏肉牛4028头,极大地优化了牛群结构。在销售端,小湾村的成虎肉牛养殖家庭农场联合全乡15个贩运大户,与广州江村多赢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每个月外销肉牛900头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肉牛9930头,实现销售收入1.39亿元,真正让王民乡的肉牛“走”出养殖场,“奔”向大市场。
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王民乡特别注重发挥本土“能人”示范带动效应。乡里定期组织由养殖能手、技术骨干主讲的培训会、现场指导会和观摩学习活动。今年以来,已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2场次,组织观摩学习6场次,累计培训养殖农户320人次。一系列举措只为将凭经验摸索的“土专家”,系统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养殖“新能手”,让科学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养殖户,全面提升全乡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行走在王民乡乡间村道,一座座新建的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从马维军家庭农场洋溢的希望,到王凤奇口中扎实的数据,王民乡正以“牛劲”十足的实践,持续优化扶持政策,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让肉牛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强乡的坚实支撑。(记者:蔡雪莉 高娟莉 余一筱 李智华)
相关新闻
-
六盘潮涌改革路 “小切口”撬动“大发展”
[2025-11-15] -
从“零星散养”到“规模致富” ——西吉县王民乡肉牛产业的“牛”路径
[2025-11-15] -
识县城的味道 ——隆德渝河从“臭气熏天”到“草木清香”的生态涅槃
[2025-11-15] -
清水润岸 绿锁沟壑 ——彭阳县“山水工程”重塑黄土高原生态
[2025-11-15] -
宁夏破解道地根茎类中药材“癌症”生物防控难题
[2025-11-14] -
兜底民生稳幸福——“十四五”固原市社会保障事业交出温情答卷
[2025-11-13] -
宁夏微元素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获评2025年度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5-11-13] -
村支书变“CEO”,泾源乡村有了“算账人”
[2025-11-13] -
我市优化登记服务为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5-11-12] -
我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