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县城的味道 ——隆德渝河从“臭气熏天”到“草木清香”的生态涅槃
初冬的清晨虽已微寒,隆德县城渝河两岸的步道上,仍有居民三三两两散步晨练。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树木黄绿相间,虽缺少了夏季绿树成荫的清新,微风裹挟着的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却能体味到一番画中景,景中情。谁能想到,这条四季皆有景的河流,曾是县城居民掩鼻而过的“臭水沟”。
追溯渝河的“黑色记忆”。自20世纪90年代起,渝河沿岸建起多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彼时的渝河,成了天然的排污河。“厂子一开工,整个县城都弥漫着酸腐味,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66岁的马志强回忆道。
淀粉厂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加之沿岸居民生活排污,渝河水质迅速恶化,河道淤积、垃圾漂浮。刺鼻的气味困扰着城区居民,下游乡村的农田灌溉也成难题。“浇过‘臭水’的地,庄稼长不好,连井水都泛着一股怪味。”联财镇农民王建军说。
转机出现在2016年。隆德县将渝河治理列为“头号工程”,累计投入5亿多元,打响“拆违建、截污水、清淤泥、修生态”攻坚战。
——断腕转型:关停取缔沿岸多家淀粉厂,引导企业升级环保工艺或转产;
——立体截污: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6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人工湿地550亩,实现城镇污水全处理;
——生态复活:清淤疏浚河道26公里,建成生态护坡31公里、蓄滞净化池12座,河道绿化覆盖率提升至93%;
——长效管护:建立“河长+警长+保洁员”三级巡查机制,启用水质实时监测系统。
铁腕治污焕新生,水清岸绿民受益。如今的渝河,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Ⅱ类标准,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增长至75%,白鹭、野鸭等鸟类重现河道。“以前河边没人愿意来,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河岸公园里拍照的游客坦言。
生态红利还辐射至乡村:通过建设“库坝连通”工程,保障5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形成“蔬菜进川、药材上山”产业布局。六盘山工业园区年产值突破10亿元,沿线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2024年培育生态旅游示范点4个,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2019年,渝河被水利部列为第一批示范河湖,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列为优秀典型案例,2024年又获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周末午后,行走在渝河畔,孩童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微风拂过,送来的不再是刺鼻的腐臭,而是碧水的清凉与草木的芬芳。这缕崭新的“县城味道”,是黄土高原上这座小县城书写的绿色奇迹。
记者手记
作为隆德县城“土著”,小时候“臭气熏天”的记忆深埋心底。偶返县城,眼见渝河水质的改善和两岸宜人风光,“黑色记忆”幻化成眼前实景,感慨不已:重识县城的味道,从“掩鼻疾走”到“凭栏赏景”,渝河之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隆德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换回一泓碧水,也为西北干旱地区流域治理提供了样本。(记者:张艺菲)
相关新闻
-
六盘潮涌改革路 “小切口”撬动“大发展”
[2025-11-15] -
从“零星散养”到“规模致富” ——西吉县王民乡肉牛产业的“牛”路径
[2025-11-15] -
识县城的味道 ——隆德渝河从“臭气熏天”到“草木清香”的生态涅槃
[2025-11-15] -
清水润岸 绿锁沟壑 ——彭阳县“山水工程”重塑黄土高原生态
[2025-11-15] -
宁夏破解道地根茎类中药材“癌症”生物防控难题
[2025-11-14] -
兜底民生稳幸福——“十四五”固原市社会保障事业交出温情答卷
[2025-11-13] -
宁夏微元素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获评2025年度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5-11-13] -
村支书变“CEO”,泾源乡村有了“算账人”
[2025-11-13] -
我市优化登记服务为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5-11-12] -
我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