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沃土育出爱国之花
编者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引导青少年铸牢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使命。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而是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使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更加生动、鲜活。组织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等常规活动,让学生在庄严氛围中感受国家象征的神圣;开展主题班会、爱国诗词朗诵比赛、红色故事分享会,让情感在共鸣中激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和纪念馆,让历史在眼前重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国防教育体验活动,让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升华……这些多元化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共鸣,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当学生在升旗仪式中凝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革命遗址聆听先辈的英勇事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祖国的发展成就时,爱国主义情感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转化为具体而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种由多样教育活动激发的情感共鸣,将凝聚为深厚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内在动力。
我们深信,当爱国主义教育以更具创意和感染力的形式融入校园日常,必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国报国的种子,激发起真挚而持久的情感力量,最终汇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青春伟力。
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进市区多所中小学校园,在琅琅书声与蓬勃朝气中,深切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怀正在师生间传递与流淌。我们征集并精选了部分学生以赤子之心创作的爱国主题作品——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是少年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一幅幅笔墨丹青,勾勒出山河壮丽与民族梦想;一面面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则成为凝聚集体荣誉与家国信念的生动窗口。这些作品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艺术才华,更是一颗颗纯真童心与宏伟时代交响的共鸣,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沃土中绽放的绚丽之花。
做一名懂得爱国的中学生
固原五原中学初一学生吴晓桃
每当我看到操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总会想起烽火岁月中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想起科学巨匠钱三强在邮轮甲板上颤抖的家书。他们用生命诠释着:爱国,是融在我们血脉里的深情。
今年暑假,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了江西南昌。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我看到周恩来佩戴过的手表,贺龙使用过的瓷器,南昌起义时期使用过的汉阳造步枪、大刀、手雷等文物,内心十分震撼。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8月1日也因此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固原一中高三十七班(黑板报)
翻开崭新的书页,钱三强年轻时的照片让我眼眶发热。当年他在法国住着漂亮的洋房,每天清晨却捧着故乡的泥土落泪。当钱三强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把获得的奖章塞进行李箱最底层——那是他特意为祖国准备的科研经费啊!如今我们的航天器能遨游太空,不正是这些“逆行者”用毕生心血铸就的荣耀吗?
或许有的同学会说爱国离我们太遥远,但其实它藏在每个日常的瞬间。前段时间的学校运动会上,记得当广播突然奏响国歌时,全场同学顿时肃立并齐声高唱,那一刻的震颤,分明是根植在我们心底的本能。
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新时代的爱国不需要惊天动地,捡起地上的饮料瓶投进垃圾箱是爱国,翻动历史书页时内心深受触动是爱国,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为祖国正名的每一个点赞,都是青少年最真挚的赤子之心。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在升旗仪式上,伴随着响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我想起了列宁的那句话:“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感情会在笔尖流淌成解题的方程式,在操场挥洒成晨跑的汗水,最终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星光长河。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原州区第十一小学三年级学生闫文骞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南京照相馆》。
电影情节里,1937年,南京沦陷了,到处都是战火和枪声。吉祥照相馆里,邮差、照相馆老板、演员等普通百姓在逼迫下为日本人洗照片,无意间发现了日本人屠城的证据。为了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他们不惧生命危险,把揭露日本人罪行的照片缝在衣服上,带出封锁区,交给国际记者,揭露日军的滔天罪行。最终在正义的审判下,那些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被判处死刑。
原州区第十八小学一年级学生 高菀仪(手抄报)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有同情,同情南京人民的遭遇;有愤怒,愤怒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屠杀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同胞;有欣喜,欣喜于他们终于受到正义的制裁。
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自己的实力变强,才不会受欺负。让我们好好学习吧,让祖国更加富强,让历史不再重演!
◆爱国薪火相传青春奋进有我
宁夏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王慧玲
翻开风云激荡的百年篇章,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熠熠生辉,有一种血脉生生不息、澎湃激昂,这便是深深融入我们骨血之中的爱国基因。
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请触摸你的手腕——在跳动的脉搏中,流淌着与屈原、岳飞、文天祥相同的热血。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爱国情怀早已熔铸进我们的基因,而红色则是这份基因中最鲜亮的时代底色。
何为红色基因?它不单单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还有活跃在我们生命中的精神密码。它是井冈山上挑粮的扁担,是长征途中磨破的草鞋,是戈壁滩上升起的蘑菇云,也是今天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这种基因关乎信仰,关乎担当,关乎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 何小雨(绘画)
看吧!新时代的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份传承:他们是把汉服穿出国门的文化博主,是在西部支教中点亮梦想的青年教师,是穿着防护服与疫情赛跑的医护志愿者,也是在科创大赛上让中国智造闪耀世界的少年创客。他们的爱国,不再仅仅是口号,而是具体生动、充满创造力的实践。
传承需要温度。与其背诵教条,不如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先辈们当年的抉择与坚守;与其空谈理想,不如在志愿服务中体会“赠人玫瑰”的喜悦。红色基因从来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对话。
践行需要勇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爱国更需要理性地思考和独立的判断。它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里,藏在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执着中,融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善意选择里。爱国,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具体的行动。
创新需要智慧。新时代的青年正在用动漫、游戏、短视频等新兴形式,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不负血脉中的千年传承,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中国——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青春之眸望英雄之光
宁夏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赵佳毅
清明微雨,我站在烈士陵园的石碑前,目光抚过那些被岁月模糊却依旧坚毅的名字。十六岁的我,与他们隔着生与死的距离,当时只觉得,这些名字只是历史书上的铅字,是老师口中讲述的故事。
直到那个午后,小区物业组织观看纪录片——屏幕上,一位与爷爷同龄的老兵颤抖着双手,抚摸战友泛黄的照片,泪水无声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他们走的时候,比你们现在还要小啊……”这句话如一块巨石砸在我心上。我猛然意识到,教科书上那句“牺牲时年仅十八岁”,意味着怎样残酷而伟大的真实。他们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个爱写诗的少年,将最后一首诗写在战火纷飞的战壕里;那个答应给妹妹编花环的哥哥,再也没能回家兑现承诺。他们也曾有和我们一样的青春悸动,却选择将最宝贵的年华献给祖国。
再次来到陵园,我第一次感到历史有了温度——它不在书页间,而在这些名字曾经跳动的心房里。何为英雄?不是无所畏惧的超人,而是明知恐惧却依然前行的普通人。那个扑向枪眼的身影,在最后一刻会想些什么?或许只是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爱与责任。这种爱,让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如何致敬英雄?不是重复悲情,而是继承他们未竟的理想。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不必经历战火的青春,我们便要以奋斗点亮民族的未来。当我在实验室里验证一个定理,在书桌前破解一道难题,在社区里贡献一份力量——这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微雨初歇,阳光穿过松柏洒在石碑上。我轻轻放下一束白菊,心中誓言无声却铮铮:前辈们,你们守护的山河,将由我们接续建设;你们坚信的理想,将由我们变为现实。这盛世,会如你们所愿。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化作星辰,永远凝视着这片深爱的土地,而我们将循着他们的光芒,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写下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雄师映日耀千秋
固原一中高二学生杨嘉懿
最近,看着为阅兵作准备的各个部队各个兵种顶着烈日、淋着暴雨刻苦训练的新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次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的活动。
2022年清明,固原弘文中学1500余名师生徒步108里,前往彭阳县古城镇任山河烈士陵园,为烈士敬献花圈、擦拭墓碑,祭奠缅怀革命先烈。那年我有幸被选为学校校旗手。高举校旗的我深知自己肩上责任之大,那不仅是一面旗帜的重量,更是全校师生殷切目光的寄托。
黎明时分,星星和月亮依旧挂在夜空,4时50分,学校陈书记一声号令:“出发!”瞬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激动万分的我跑到队伍最前端高举校旗,迈着坚定的脚步走出校门。前方警灯闪烁,警笛声不断,道路两边夹道欢送的家长络绎不绝,助威声此起彼伏,我被眼前隆重的场面所感染。一瞬间,我的大脑空白,仿佛我们就是当年即将奔赴战场的红军小战士,浑身充满了力量,暗自紧紧地握住我的钢枪(旗杆)。
固原一中高三学生 金振宇(书法)
呐喊声和加油声随着队伍的前行渐渐远去,黎明的夜恢复了宁静。行进中,每当我腰酸胳膊痛,十指发麻不听指挥时,便会听见旗帜在头顶猎猎作响,仿佛先辈的谆谆嘱托与时代的热切召唤在耳畔交织回响,这面旗帜时刻提醒着我“人可倒,校旗不可倒”,也正是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促使我坚持不懈,举旗前进。
1500余人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行走在山间,山路蜿蜒,头顶灰暗的云朵给清明节笼罩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我们翻山越岭,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了任山河烈士陵园。
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举行了庄严的扫墓仪式。听着老师和同学代表的发言,端详着眼前烈士的墓碑,心里涌起对烈士的敬仰。这里长眠着396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有的年仅十六七岁。为了解放宁夏,他们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擦拭着墓碑,我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语的敬畏,正是英烈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和平、安宁和幸福。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英雄们,请放心吧!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会继续接过你们的大旗,继承你们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返回途中,强烈刺眼的阳光像熊熊火苗舔着大地万物,我的脚掌开始疼痛难耐,每走一步脚都像被火炙烤着,口焦舌干,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我想到了放弃退缩,但同学们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搀扶……这一幕幕都在一刹那化作一股力量,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在距离学校还有最后七八公里的时候,我感觉体力已彻底透支,两条腿像灌满铅一般无比沉重,寸步难行。真的坚持不住了,要不要去坐车休息一会?我的心里闪过这个念头。这时前方战鼓擂擂,响彻天空,原来是护送队伍的交警伫立路边,迎接我们凯旋。路过的叔叔阿姨也不断为我们加油打气。人群中,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为我们加油的红军小战士的身影,瞬间我的脚步变得轻快,胜利的笑容替代了一脸的倦意。
临行前,家里人担心我走不下来,但我成功做到了,这就是青春的力量。但我清楚地知道,这108里的路程相较于红军战士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值一提。
九三阅兵即将到来,这是力量的检阅,更是记忆的唤醒。历史的长河在此刻倒流,我们仿佛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听见先烈们前赴后继的呐喊。无数仁人志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阅兵场上每一枚勋章都诉说着牺牲,每一面战旗都浸染着忠诚。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根基更加深厚,让发展的道路更加坚定。
这是自信的展示,更是承诺的重申。长剑指天,非为征战,而为止戈。大国重器的背后,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誓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今日之中国,已非昔时;今日之中国军队,已是捍卫和平的钢铁长城。我们展示力量,是为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安居乐业,让世界多一份稳定与安宁。
这是团结的凝聚,更是未来的启航。当受阅部队整齐划一地走过观礼台,当民众的欢呼声震彻云霄,我们感受到的是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曾经让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这种力量,必将引领我们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担当,是每个中国人做好本职工作、贡献自身力量的自觉行动。
九月三日,这一天意义重大。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发展当倍加珍惜;它告诉我们,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它呼唤我们,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让铁流滚滚成为民族前进的伴奏,让战鹰呼啸化作国家复兴的号角。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伟大阅兵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让我们携手并肩,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实干的精神,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丨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2025-09-12] -
“有高原无高峰”之题如何破? 宁夏文学界“达人”西海固文学座谈会上对话
[2025-09-06] -
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
[2025-09-05] -
口弦 | 九三阅兵感怀(词两首)
[2025-09-05] -
口弦丨诗词里的民族文化与记忆——读陈毅元帅诗《卫岗初战》
[2025-09-05] -
口弦丨坐标
[2025-09-05] -
口弦丨江桥枪声——致“江桥抗战”
[2025-09-05] -
3年3万公里 固原夫妻勇追音乐梦
[2025-09-04] -
团结起来,六盘山的历史回响
[2025-09-03] -
校园沃土育出爱国之花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