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1212”机制精准发力促进老百姓持续增收
夏末清晨,在宁夏泾源县大湾乡牛营村的木耳种植基地里,56岁的苏玲正和工友们一起采摘新鲜木耳。
泾源县大湾乡牛营村的木耳。
“种植基地要采摘木耳,需要人手,我们就来打工了。”如今,苏玲在木耳种植基地务工每月能挣2000元,至少能干4个月,家里养的50只鸡出栏后预计能带来5000元收入,加上5亩玉米、0.5亩土豆和26箱蜜蜂,苏玲掰着指头算着账,她说:“今年收入好着呢。”
“如果说,老百姓增收就像水桶装水,要想让水桶装更多的水,只能补短板。而泾源县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短板在脱贫户和监测户。”当地一位干部说,为了让这部分老百姓增收,泾源县实施了“1212”帮扶机制,围绕就业增收、产业发展、兜底保障、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精准帮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助力乡村振兴。
在精准促进老百姓持续增收上,泾源县因地制宜推出“1212”帮扶机制,即通过帮助弱劳力以上家庭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培育养殖、菌菇等2个以上增收产业,落实低保、医保、教育资助等一揽子保障政策,解决1件难事、办好1件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难题。
在泾源县黄花乡胜利村,村民喜建军把门前闲置地块变成了增收地。“村党支部送来菜籽,我种了辣椒、茄子、包菜,过路的人顺手就买走了。”他指着路边的小菜园算着账,这季蔬菜预计能收入1000元。不远处的菌菇棚更让他心里踏实——4000多个菌棒即将出菇,头茬卖了1万元。“去年挣了3万元,今年规模扩大了,收入肯定差不了!”喜建军的话里透着底气,这底气来自村里帮他协调的启动资金、企业对接的销路,还有技术员手把手教的种植技巧。
喜建军与他的菌菇棚。
在泾源县新民乡照明村,禹明全一家的生活也迎来了新变化。儿子禹小军在银川市西夏区务工,每月工资4000元;儿媳冶香燕今年3月当上了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每月又多收入800元。老两口在家种着5亩玉米,自家的1000棒菌菇托养在村里的经济合作社,年底能拿到分红。同时,禹明全老两口每月有养老金和低保,全家8口人医保全缴齐。“‘1212’帮扶工作,帮我们办了不少实事。”禹明全说,干部入户走访时,还帮他家解决了低保提档的难题,还实施了危房改造。
这些变化的起因在于泾源县为低收入群体量身定制的帮扶举措。针对弱劳力家庭,泾源县通过技能培训让苏玲这样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缺资金的农户提供产业奖补,像喜建军养的50只鸡,每只能得到20元补贴;住房、教育、医疗等“一揽子”保障政策,更让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苏玲家的新房正在修建,喜建军反映的村道破损、路灯缺失问题也已提上整改日程,禹明全靠着小额信贷扩大种植规模,贴息420元让贷款压力轻了不少。
禹明全家。
如今的泾源,1471名干部沉下身子走村入户,用“一学二看三问四讲”的“十字工作法”摸清群众需求。在牛营村,木耳基地带动20多户脱贫户就业;在胜利村,菌菇种植、庭院经济、肉兔养殖让80%的常住户实现增收;在照明村,像禹明全这样的监测户,村干部会定期上门解决难题。
从苏玲家的“新房梦”到喜建军的“菌菇账”,再到禹明全的“保障单”,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汇聚成泾源县用“1212”帮扶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
相关新闻
-
彭阳县小岔沟村:工会“安家”产业链
[2025-08-10] -
厦大博士团科技助农 破解隆德养殖业难题
[2025-08-09] -
泾源:“1212”机制精准发力促进老百姓持续增收
[2025-08-09] -
彭阳县公安局开展城区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
[2025-08-09] -
冷凉蔬菜绿满川 药材飘香牛满栏
[2025-08-09] -
闲置教室变身文明驿站 西吉下范村添惠民新载体
[2025-08-08] -
宁夏隆德:“火辣”产业铺就富民路
[2025-08-08] -
隆德县聚焦乡土人才建设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08] -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让更多特产走出去
[2025-08-08] -
庭院“方寸地”变成“致富园”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