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牛”引擎
7月20日,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养殖户马得涛的牛棚里,35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咀嚼着草料。“上半年出栏48头,纯利润32万元,年人均收入8万元,是2018年的23倍!”谈起养牛收益,马得涛脸上洋溢着喜悦。不远处,同村的马得孝同样笑容满面:“养7头母牛,半年出栏6头,纯利润6万元,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这样的故事在原州区并非个例。近年来,原州区将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扶持、规模养殖、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等举措,推动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原州区肉牛饲养量25.86万头,产值8.8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1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58.8%、86%和44.5%。
在头营镇杨郎村,连片的标准化牛舍蔚为壮观。这里能实现“家家有牛养,户户发牛财”,离不开原州区打出的政策“组合拳”。当地整合涉农资金对全产业链精准扶持:对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六盘山牛肉”品牌营销店的,每家店铺补贴20万元至40万元;建设肉牛屠宰精深加工中心每个补贴80万元;对原州区辖区内定点屠宰加工厂屠宰肉牛的农户每头给予500元补贴;对牛肉精深加工的经营主体销售牛肉及牛肉制品按照销售额的3%进行补贴;“见犊补母”对当年生产犊牛的母牛从2019年每头补贴500元,增加到现在每头补贴1000元。“今年截至目前享受到‘见犊补母’政策9000元,今天刚出栏6头牛,一头能挣3000元,比在外打工好得多。”炭山乡古湾村养殖户马国虎笑着说。
“这些政策瞄准了产业链薄弱环节,特别是加工和销售端。”原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顾正军介绍。通过“见犊补母”政策,原州区今年计划补贴母牛7万头,补栏肉牛5.4万头,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产业基础的夯实。目前,原州区已形成“万头镇——千头村——规模场户”三级养殖格局,建成10个万头养殖乡镇、40个千头示范村,培育3家千头以上企业、337户50头以上规模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超45%。
产业腾飞的背后,良种良技的推广是关键。为保护地方种质资源,原州区启动固原黄牛选育工程,引进1100余头基础母牛建立保种基地,这一濒危品种现存栏量已恢复至1万头以上。与此同时,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专家团队+镇级技术员+乡土能人”帮扶网络,推广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粪污全量还田等关键技术,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
7月21日,宁夏伊鑫瑞肉制品销售有限公司新建的屠宰加工车间主体已完工,后续将进入装修、设备安装阶段。“今年企业投资5100万元新建牛羊肉屠宰加工生产线,预计10月投产,年屠宰量能达3万头,带动养殖户2297户。”宁夏伊鑫瑞肉制品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瑞军介绍。
从“卖活牛”到“卖品牌”,原州区深耕加工营销链条。目前,原州区建成9个精深加工中心,屠宰加工率提升至35%,在区内外设立“宁夏六盘山牛肉”品牌店2个、销地仓2个,建设“六盘山牛肉”体验店、直营店5个,通过订单生产、定向销售打通高端市场,预计2025年底销量突破5000吨,销售额3.5亿元以上。同时,鼓励28家牛肉加工销售企业入驻“832产业帮扶示范县”平台,建立稳定产销渠道,目前线上销售额达到6500万元,县域内牛羊肉销售门店达到192家,日销量达到2.8万公斤。
从“零散养殖”到“全产业链”,从“脱贫支柱”到“乡村振兴引擎”,原州区肉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印证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优势。随着良种推广、品牌增值、三产融合的深入推进,这条“牛”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记者:闫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