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绿荒山
7月10日,从市区出发,沿固西路向北行驶至国道341线,一路向北进入原州区炭山乡。随着海拔逐渐升高,视野也愈发开阔,一座座被绿意覆盖的山峦映入眼帘,蔚为壮观。这背后,是一段长达20年的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之路,而这一切,都始于一种不起眼却坚韧顽强的植物——柠条。
20年前,炭山乡还是一个风沙肆虐、土地贫瘠的偏远山区。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耕作,水土流失严重,村民生活艰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地开始尝试引入耐旱、耐贫瘠的灌木树种,柠条便成了首选。
“那时候种柠条,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保地、保人。”炭山乡村民马海朝回忆道,“我们那时候种下第一棵柠条,心里也没底,但看到它能在风沙中活下来,就觉得有希望了。”
从2004年起,炭山乡开始在退耕地上大规模种植柠条。起初,村民对这种“不长庄稼”的植物并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种这玩意儿有什么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柠条的生态效益逐渐显现:根系发达,能固土防沙;枝叶茂密,能涵养水源;生命力顽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如今,当年种下的柠条已铺就成林,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衣,风沙少了,水土保住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更令人欣喜的是,柠条不仅“守住了山”,还“富了民”。
“我们新山村的退耕地有1000多亩,从2004年起就开始种植柠条,现在到了柠条子采摘季。”炭山乡新山村党支部书记兰学虎告诉记者,近期柠条子成熟,他正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以及村里空闲的村民,带上袋子和手套,前往退耕地采摘柠条子。柠条均匀地分布在山峁之间,指头粗的枝条上挂满了串串荚果,宛如新月般怀抱籽粒,采摘十分方便,村民们一边采摘一边聊天,为这片宁静的山野增添了几分活力。
“我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完成今天的工作后,我也来摘柠条子,这个能卖钱,不摘就浪费了,还可以增加收入。”村民王永虎说。他摘得较快,一天能挣200元,采摘十几天,收入6000元左右。采摘下来的柠条子经过晾晒处理后,被送到收购点销售,一公斤售价45元至60元,部分被运往内蒙古等有沙漠的地区,用于生态治理;另一部分则作为中草药销往加工点,用于药剂制作。尽管是闲时采摘,但这一项工作却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据炭山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乡共种植柠条2.6万亩,分布在新山村、炭山村、石湾村等7个村庄的退耕地上,预计带动全乡增收9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从昔日的荒山到今日的青山,柠条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扎根于这片土地,也扎根于人们的希望之中,不仅改变了炭山乡的生态环境,也让村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记者:蔡雪莉 余一筱 实习生:李佳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