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丁亚兰的“汴京之旅”
丁亚兰向别人介绍她的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
说起《清明上河图》,你一定听说过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但是你见过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吗?出自固原市中医医院后勤科职工丁亚兰之手的纯手工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一经亮相就令看到的人惊叹不已。这是一幅长3米、宽72厘米的作品,丁亚兰从2019年下半年着手准备到2023年绣成,累计耗时3年多时间才完工。
丁亚兰从小接触刺绣,闲暇时常和邻居一起讨论绣法,十字绣是她最熟悉也最喜欢的绣法。从最开始的绣鞋垫到后来的各类物件,她不断尝试刺绣新的东西,绣工逐渐精致,技法也更加娴熟,数年下来,家里增添了不少她的精美作品,“平日里没啥事就拿起针绣一绣,一针一线下去感觉很充实。”丁亚兰说,刺绣让她的生活变得多彩起来。
决定绣《清明上河图》并不是丁亚兰心血来潮。之前,丁亚兰在网上看到别人绣的时候,不禁被壮观的画面吸引,整幅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令她难忘。恰巧那几年她有搬家的计划,想到新家缺装饰品,而且这么高难度的作品自己从未尝试过,丁亚兰的心里泛起层层涟漪。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盛景,图中元素丰富多样,色彩复杂,对十字绣针法的要求也不低。显而易见,要绣完这幅图无疑是一项“大工程”,耗时长且要下足功夫。“别人能绣成,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完全没有担心过自己绣不下来。”丁亚兰一开始便对自己充满信心。
整理色号、穿针引线、下针走线……工作之余,一有时间丁亚兰便开始赶工。从人物、树木到建筑,她不忽视任何一处细节。“画里的小人看着简单,但需要三四种颜色的线才能绣出神韵,颜色不能搞错;有的树同时有深色和浅色部分,颜色是什么就要绣什么,不能乱用。”丁亚兰指着图一一介绍,在刺绣过程中,她运用“色块攻坚法”,先把同色区域绣完,再换另一种颜色。“绣这幅图需要的线的色号超过40种,要想绣好不出错,针法是一部分,色彩也要辨识好。”丁亚兰说,如果有一针绣错,不管针法多烦琐,自己都要拆掉重新绣。
当最后一针绣完,丁亚兰如释重负,像是打了一场持久战,终于胜利了。成千上万个针脚让《清明上河图》“活”了起来,远看气势磅礴,近看美轮美奂。这幅长卷展现在亲朋好友面前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入了迷。虹桥上熙攘的行人、酒肆中吆喝的店家、河道里穿梭的舟船……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离近点仿佛能听到汴河两岸的市井喧嚣。“很多人看了想要买,但我舍不得给。”丁亚兰笑着说,虽然后来因为尺寸原因这幅图没有装饰在新家的墙上,她的心里有点失落,但每每想到自己坚持亲手绣完整幅作品,她就有满满的成就感。
一千多个日夜,丁亚兰的手指不知道被针扎了多少次,因为长时间久坐,颈椎和腰椎都很难受,眼睛也不舒服,绣的过程确实漫长又辛苦,但丁亚兰反而感受到一种心灵沉淀后的获得感。“既然决定要绣,就一定要绣完,再困难的事只要有恒心,那都不叫困难。”
这是丁亚兰对待作品的态度,也是她的人生态度。在后勤科工作时,每一份送洗的衣物和床单丁亚兰都会整齐收纳,细心核对数量,从没出过错;生活中她常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下定决心做的事情要坚持做完,尽心做好。作品是丁亚兰的骄傲,更是她美好品德的印证。正如丁亚兰刺绣的这幅《清明上河图》一样,重要的不是多快完成,而是每一针都落得沉稳,每一线都走得踏实。(记者:任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