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郭霞负责的固原秦声演艺有限公司为全市群众带来32场大戏,着实让戏迷过足了戏瘾,也让她的剧团火了一把。
换上华丽的戏服,仿佛才是真实的自己,可以叱咤风云,也可以倾诉苦情。
郭霞就是这样的人。
舞台上,醉卧沙场、仰天大笑,其实在抒发要养活50多人团队的壮志豪情;俯身掩面、轻声低吟,是对自己命运不公的一声叹息。郭霞在秦腔的世界里,走出了坎坷婚姻的悲伤,担负起每年几百万元的演艺公司开支。她常说戏如人生,可她常常入戏太深。
“北国的天庆王有帖来请,请我主赴会到幽京。此一去幽州会吉凶难定……”为了能为群众上演精彩好戏,原州区建华秦腔文化大院时不时传出或豪迈或婉转悠扬的唱腔,大家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新型大型秦腔古典剧《七郎八虎闯幽州》。
“档期紧的时候,一天要演五场戏。”演艺公司在市内乃至周边地区都小有名气,每年有几百场演出。“每年要保持500场以上的演出,才能维持公司正常运营。”郭霞介绍,商业演出每场从5000元到2万元不等,演员工资和服装道具费用是最大的支出。“热情的戏迷和各级政府、企业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是对公司最大的支持。”谈及公司运转,郭霞感慨地说。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看秦腔,是因为不懂秦腔,没有走进秦腔。”从小郭霞就听母亲在自乐班唱秦腔,耳濡目染下,也会简单唱上几句。每当附近村里的集市和庙会上演折子戏,她都会去看。24岁时,在固原秦剧团戏曲演员秦等梅的指导下,郭霞开始了学艺之路并登台表演。后来师从国家一级演员窦凤琴,得到了她的精心传授。“是秦腔陪我度过了人生低谷,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精神寄托。”谈起秦腔,郭霞坚定地说,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有它独特的魅力。戏曲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演好他们,笑,就要真笑;哭,就得真哭,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郭霞爱演苦情戏,“有时分不清戏里戏外,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郭霞说。
在秦腔艺术的殿堂里,郭霞摸爬滚打、勤学苦练,并于2022年被认定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
“郭团长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我不仅练就了扎实的戏曲表演基本功,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公司“00后”演员贾鑫雨是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从陕西戏曲学校毕业就加入演艺公司,对郭霞充满了感激,并对固原浓厚的秦腔艺术氛围大加赞叹。
蓝天做幕布,大地做舞台。多年来,郭霞带领团队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演出足迹遍布陕甘宁大地,将一出出好戏送到了百姓“家门口”。2015年底,在市文联、原州区文联和原州区文化馆等部门的支持下,郭霞成立了原州区建华秦腔文化大院,拥有了自己的秦腔演艺平台。
如今,建华秦腔文化大院既是专业秦腔演员的训练场,也成为了众多秦腔爱好者的聚集地。对于45岁的别彩琴来说,建华秦腔文化大院如同她的“第二个家”,“每天就盼着收工后来大院学唱戏,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别彩琴说。
“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与赓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秦腔独特的艺术魅力,让秦腔在新时代唱得更响、传得更远。”面对未来,郭霞满怀憧憬。(记者:崔一波 见习记者:张鑫潼 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