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有望破茧升级
在西吉县红耀乡井湾村示范基地,层层梯田里盛花期过后的马铃薯如一片片绿浪铺陈。数名农业专家俯身拨开翠绿的薯秧、挖土,仔细查看薯块大小与土壤墒情。“大家看,这是试验鉴定筛选出的‘宁薯19号’,个大匀称,抗旱性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在西北区新品种联合试验中,亩均产量达到3343公斤,连年位居前列,有望成为当地马铃薯产业更新换代的‘主力担当’。”科技人员指着田垄介绍,膜下这条“集雨沟”是技术关键,膜面集雨技术让小雨滴也不浪费,可在旱作区实现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专家现场验收。
8月13日至14日,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承担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马铃薯食品加工型专用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迎来验收。专家组奔赴位于西吉县、隆德县的示范基地,验收这条从良种选育到技术落地的“金链条”如何让宁夏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
项目自2023年4月启动,剑指宁夏马铃薯产业痛点:主食化专用品种少、栽培水平低、深加工产品单一、主食产业化研发相对滞后等问题。经过两年多攻坚,项目交出亮眼答卷:
项目团队把宁夏农科院固原分院近年来自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和目前国内主栽的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展示试验,明确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最适应用区域。项目集成推广“膜面集雨+控释肥+绿色防控”等三大技术模式,将无效降雨变成有效水源,出苗率超95%,显著提升水肥效率。“宁薯16号”“宁薯18号”等三个食品加工型专用品种脱颖而出,其干物质含量超25%,淀粉含量突破19%,抗氧化性优异,是薯条、薯片等深加工的理想原料。
专家听取项目汇报。
项目实施以来,核心示范基地面积达4800亩,较考核指标超额完成60%。示范田平均增产9.5%12.9%,节本增效15.7%—18.3%,亩均增收217.7元—339.7元。技术辐射全区11.3万亩,带动农户11000户,培养技术骨干52人,培训农民430人次。
“我们还探索了‘示范基地+技术服务+辐射推广’的转化路径,针对不同经营主体总结出两种有效推广机制。”项目负责人介绍。
相关新闻
-
“走进清凉六盘·品鉴固原美食”固原市农文旅暨六盘山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将走进苏州
[2025-10-15] -
凡人歌丨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张琴琴和她的“招牌三样”
[2025-10-15] -
我市积极应对连阴雨天气保障秋收秋种
[2025-10-14] -
扫黑除恶知多少?一起了解下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
[2025-10-13] -
“牛倌”书记王伟伟与固原黄牛的十年守护路
[2025-10-13] -
红寺堡的“攒劲女子”
[2025-10-13] -
山海携手育新机
[2025-10-12] -
宁夏考古重大突破!完整文化序列首次建立,两大发现填补关键空白
[2025-10-12] -
AI如何重塑未来图书馆?百位专家宁夏共谋“十五五”协作新路径
[2025-10-12] -
宁夏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三级预警!这些地区请注意防范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