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种植网“编织”致富梦
8月13日,晴空万里,彭阳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天空湛蓝,白云与绿油油的梯田相映成画。车行至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一下车便有淡淡的草药香扑面而来。走进宁夏福宁情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工人忙碌着分拣刚切好的黄芪片和苦参片。这些中药材经过精细加工后,将销往全国各大药材市场。“今年截至目前收入200万元。”公司负责人王伟介绍。
彭阳县坐拥百万亩桃杏林,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由于加工能力不足、品牌缺失,这些“摇钱树”长期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2022年之前,当地每年产出4000吨桃核、杏核,80%只能以每公斤不到4元的价格作为原料外销,利润微薄。“辛辛苦苦一年,卖的钱还不够成本。”草庙村村民马志福说,“年轻人待不住,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下老人守着这些树。”
转机始于2022年。宁夏天成扶农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着“林下特色经济融合发展”项目落户彭阳,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投资近300万元流转白岔村和草庙村集体林地各5000亩,发展红梅杏嫁接、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生态养殖及休闲观光农业,构建起立体化种植体系。“我们要让同一块地产出三份收入。”公司负责人张广智说,“树上结红梅杏,林下种中药材,地里散养鸡,修剪的枝条还能加工成燃料或饲料。”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让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嫁接的红梅杏树明年就能结果,仿野生种植的中药材虽需五年周期,但目前柴胡、黄芪等长势十分喜人。”谈及收益,张广智信心十足。
公司还建成了桃核、杏核去壳去仁加工生产线,2024年,公司产值1300多万元。车间一角,粉碎机修剪下来的桃树和杏树枝条已有4000吨,这些枝条不久后便会被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原本无人问津的“废料”,如今能卖钱。“这些过去只能当柴火烧的枝条,现在一吨能卖到650元至750元。”张广智说。
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宁夏天成扶农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子公司——宁夏福宁情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覆盖。公司不仅收购周边村民的桃核、杏核加工销售,还收购鸡蛋、杂粮等。“今年,公司收购红梅杏约50吨,涉及农户200多户;收购鸡蛋约18万枚,杂粮约17吨。”王伟算起了经济账。帮村民打开销路的同时,公司还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目前,我们有固定员工5人,月均工资6000元;临时工15人,月均工资3000元。”王伟说。
立体化种植体系不仅让山川披上绿装,更让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以前只能卖杏核,现在工厂既收核又收枝条,树下种的药材也能卖钱,收入翻了几倍。”马志福算了一笔账,他家20亩林地,去年收入不到2万元,今年销售鲜杏、林下药材和枝条加工,年收入近6万元。
如今,立体化种植体系已在彭阳县多个乡镇推广。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外,这一模式还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修剪的枝条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鸡粪发酵后成为有机肥,废水处理后用于灌溉,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彭阳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不断延伸加工产业链条,助力群众增收致富。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了一批当地中药材加工企业,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的彭阳,满山遍野的桃树、杏树郁郁葱葱,林下药材长势喜人,散养的土鸡在林间觅食,一幅“林上有果、林中有药、林下有禽”的立体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高娟莉)
相关新闻
-
立体种植网“编织”致富梦
[2025-08-16] -
挥棒!走上球场,找到快乐
[2025-08-15] -
我市凝心聚力攻坚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过渡期收官任务
[2025-08-15] -
固原市2025年“未来星工场”青少年才艺大比拼决赛今日开赛
[2025-08-14] -
脱贫这些年丨手绘图里的振兴路
[2025-08-14] -
智斗“幺蛾子”
[2025-08-14] -
我市两家企业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优胜奖
[2025-08-13] -
宁夏首个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揭牌
[2025-08-13] -
脱贫这些年丨“南腔北调”合奏产业致富曲
[2025-08-13] -
异国友人探秘固原:在酒香瓜甜与千年石窟间触摸幸福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