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金林
一次专题采访之旅,一份弥足珍贵记忆。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卓越人才班几名同学在季涓教授和研究生助教冯凤的带领下,在固原进行了为期5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实践采访活动。
几天时间里,老师和同学们先后来到彭阳县阳洼流域、挂马沟林场“四个一”苗木基地,六盘山林业局,泾源县青龙山流域、三关口原矿区,隆德县渝河,原州区沈家河,深入采访、详细了解彭阳县纯手工打造“绿色长城”的非凡历程、固原市“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的成功实践、六盘大地由黄变绿的苦难辉煌、泾源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背后故事、“渝河经验”的典范价值、清水河治理的艰难曲折。大家与长期坚守在固原林业生态建设一线的杨万珍、杨凤鹏、马宏选、武煜辉、鄢小元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播绿植树、巡山护林的感人故事,感受劳动精神,体悟奉献情怀。一处处“绿色地标”留下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不倦足迹,一个个光辉名字印刻在了大家的脑海里。
几天时间里,老师和同学们马不停蹄、加班加点,白天在路上、在现场,晚上整资料、写稿件,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作为地方媒体指导老师,我全程陪同采访,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路相伴、朝夕相处,与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交流,感触很深、获益匪浅。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关乎长远。首先,我觉得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理论教学与采访实践相结合,定期让学生到基层一线练兵,这样的办学理念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一度时期,新闻理论教学与采访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到新闻单位参加工作后,好长时间甚至几年过去不能胜任采编工作。显然,学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组织学生“走出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进行采访实践,锻炼“实战”本领,对促进同学们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学院以“理论教学+采访实践”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来如果到新闻宣传单位就业,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进而成长为新闻采编的行家里手。
陪同采访期间,我从学院派出的带队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宁夏大学教师团队诲人不倦、耐心细致、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无论是路途中“注意安全”、“带好设备”的及时提醒,还是采访前的指导、采访中的点拨、采访后的“碰撞”,都传递给学生鼓舞、温暖和力量,我由衷地向这样的师者致敬。我从采访小组同学身上看到了专心向学、勤奋上进的“青春模样”。每天的采访任务满满当当,一大早出发,很晚才能返回住地,还要熬夜赶稿,可没有一个同学叫苦,更没有一个同学掉队,大家都出色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无论是向指导老师请教,还是与采访对象交流,大家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文明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素质,展示了我们宁大新闻学子的良好形象。因此,我也由衷地为同学们点赞。
当然,最终形成的新闻稿件是检验我们这次专题采访成效的重要指标。受季涓教授委托,我对同学们已完成的几篇稿件进行了认真修改、精心打磨。改稿过程中有欣喜:一是几乎所有稿件都抓住了采访对象的特点,虽然写的都是一线务林人,但他们“个性”鲜明,这说明同学们有善于发现新闻的慧眼,也证明了实地采访的重要性;二是有些作品既有文采,也有感情、有思想,说明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坚持努力,必将大有作为。改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稿件中没有交代采访时间,对个别地名或受访者的职务表述不准确,这些基本要素的缺失或者差错,必然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严肃性;有的写人物的稿件,没有引入语,直接从受访者参加工作写起,这样写出来的“人物简历式”报道,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读者自然不爱看。总的来说,作为大二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稿件已属难能可贵,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例证,是同学们不懈努力的结果。青春年少,未来可期。我相信,随着同学们的不断成长,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一定会得到解决,今后的新闻作品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这个冬天,由于共同的新闻理想,我们在六盘山下相聚,一起探寻固原大地上的绿色印记。来日方长,做好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我们携手同行、一起努力。我觉得,如果学院坚持将这样的采访实践活动进行下去,组织同学们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经风雨、见世面,强“三性”、增“四力”,一定会将他们培养成思想过硬、素质全面、作风优良的新闻人。我希望学院进一步加强与地市级党媒合作交流,为我们传播先进的新闻理念,指导和帮助我们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固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故事”讲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