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艺苑丨山水谧境里的心灵归所—— 张哲“格物抒怀”风景油画的深情
张哲“格物抒怀”风景油画展在银川美术馆开幕的那天,我和几位西海固老乡在展馆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舍不得离开。
油画《小南川》
一是张哲其人,一位从西吉县新营乡走出来的画者,比我年长两三岁,而他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的能力却超乎同龄人。我见过他画画的情景,那是在银川西郊西马营的一处庄稼地里,他在画近处的几棵白杨树、苜蓿,以及远处的田埂,从9时一直画到19时。那时候有人经过,他都不曾察觉,因为眼里心里只有草木和田野,这样的专注令我感动。我想起一句话,“温和地坐在黑暗里”。当一个人的心境越空灵的时候,孤独或许就是通向艺术谧境的桥梁。所以,张哲风景油画的造诣首先跟他这个人有关。
油画《大地无垠》
二是“格物抒怀”风景油画。108幅画挂在展馆的墙壁上,依次欣赏过去,恍如生命的时光之旅。“格物抒怀”风景油画有日出、也有日落,有晨曦、也有黄昏,有春夏、也有秋冬,有苍凉、也有繁荣。这就证明,张哲的“格物”,“格”的不仅是眼前“物”,也有过去“物”,也有未来“物”。他总是把“物”放在时光的横流中来看,那一定是要在这生命变化的色彩背后找到一些永恒不变的信息。我想,这“永恒不变的信息”,是张哲风景油画要传达的思想。有一次,在一家罐罐茶店聊起他的作品《母亲的菜园子》,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噙着泪水。母亲过世多年,菜园子荒弃,许多年过去了,再一次来到菜园子,那些杂草“无情”地又一次绿了。张哲笔下的《母亲的菜园子》,绿油油的杂乱,杂乱的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碰撞的心。张哲把太多笔墨交给了西海固,交给那里的群山、交给那里的小河、交给那里的冬天。
油画 《借作风雨一半夏》
张哲画画“不讲究”,有时候是一条不起眼的水沟、一段无人探究的林荫道、一堆杂乱的玉米秆。画西海固碾麦场上的草垛,能用好几天时间。画贺兰山下的蓬草,他弄得满身泥土。他对眼前卑微的事物报之以致敬,所以,在他的画布上总会出现一些容易被人忘记的事物。后来,他给很多画作都取了一个名字,叫“神圣的敬畏”。
油画《神圣的敬畏》
山水无言,然非无声。当敬畏成为一种面向风景的书写时,其实,风景本身就已经渲染了读者的心。(通讯员:刘智远)
相关新闻
-
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
[2025-10-23] -
王海娟:“绣”出人生新画卷
[2025-10-22] -
黄海之滨,西海固文学推开版权之窗
[2025-10-21] -
西海固文学:从“文本创作”迈向“产业转化” 集体亮相青岛版博会 版权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5-10-20] -
固原200名学生中卫研学:探寻治沙智慧 体验多元文化
[2025-10-19] -
首届西海固 “文艺两新” 金秋笔会举行
[2025-10-18] -
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黄土地上的“百灵鸟”飞向全国
[2025-10-17] -
“六盘高峰”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90周年主题摄影展亮相固原
[2025-10-16] -
书香为伴 | 重生
[2025-10-10] -
讲述 | 海子峡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