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端午遇见“六一”
当端午巧遇“六一”,当粽香撞见童趣,在岁月的长河里,这注定是一个充满幸福和甜蜜的邂逅。
“六一”,那是童年时光里最闪耀的星辰,承载着无数的欢乐与纯真。小区对面的学校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老师的组织下,学校正提前开展划旱船等庆“六一”趣味活动。听起来,孩子们的笑声是那样的清澈和甜蜜,似乎比小时候奶奶煮的燕麦甜醅还要甜。
端午节原本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重要节日之一,南北方自然各自有着截然不同却一脉相承的差异和习俗。在南方,端午前后,通常有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民俗文化活动,场面热闹,比较有动感;而在北方,节日活动大多以踏青为主,风俗和饮食偏好方面,有的地方包粽子,也有的地方不包,主要是以戴香包、系花绳、折柳枝、撒雄黄、煮燕麦甜醅、打凉粉等为主要元素,既突出了传统节日的隆重色彩,又彰显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家乡味”的端午早已深深融进了我的血液里,无论身在哪里,心中的那根“线”从未断过。每逢端午,那些从未真正远去的怀念,就像定了时的闹钟一般,总会情真意切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无数次带我回到那个长满杏树、装满亲情的农家小院里,重温年少时光里的碧波荡漾,回味端午节时奶奶煮的燕麦甜醅的清香和打的荞麦糁子凉粉那散发着淡淡焦香的美味。夏日明媚,夏风清凉,端午那天,整个村子的空气中都弥漫着节日里才有的独特的香草味,清香悠悠,随风飘散。小孩子们个个胸前挂着三五个形态逼真、缝制精巧的香包,高兴地围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相互炫耀和比较香包的说笑声此起彼伏,兴高采烈地跟在五月热风的屁股后面飘过了村头的山丘、河流和麦田,又马不停蹄地飘向天的尽头。
尽管那些年的光阴贫穷,但一家人在一起却是那么高兴。奶奶总是能将朴素简单的蔬菜做出美味可口的佳肴,让一家人在艰苦的日子里也倍感幸福和知足。煮甜醅和打凉粉是奶奶的拿手活,小时候的每一个端午节,我都能吃到奶奶做的甜醅和凉粉。小燕麦酿的甜醅,凉凉的,吃一口,那香甜的味道顺着嗓子眼直往肚子里蹿,清爽爽甜了一路;荞麦糁子打的凉粉就更不用说了,略带焦香、爽滑筋道,就着端午节的热油饼吃上一碗,那个舒坦!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有时就像那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就越浓烈。然而,任凭岁月悠长,当淡淡的艾草香再次飘荡在空气中时,那些发生在小时候的关于端午节、关于亲人、关于农家院里美食飘香的碎片记忆,依然犹如裹粽子的棉线般萦绕在我的心头,又岂是几缕回忆能消解的。
新时代新生活,日子越过越富有。老百姓的餐桌上有鱼有肉,几乎天天如同过节,过去只有过节时才能敞开了吃的燕麦甜醅和凉粉,也成了随吃随买的街头小吃。尽管如此,一些传统的东西仍然是人不愿舍弃和忘怀的,尤其是经历过艰苦岁月磨炼的人,更知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也更懂得从一点一滴去珍惜。(作者:高晓惠)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右岸的月光,左岸的喧嚣——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2025-10-31] -
把好文章写在大地上
[2025-10-23] -
王海娟:“绣”出人生新画卷
[2025-10-22] -
黄海之滨,西海固文学推开版权之窗
[2025-10-21] -
西海固文学:从“文本创作”迈向“产业转化” 集体亮相青岛版博会 版权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5-10-20] -
固原200名学生中卫研学:探寻治沙智慧 体验多元文化
[2025-10-19] -
首届西海固 “文艺两新” 金秋笔会举行
[2025-10-18] -
为咱老百姓点个赞丨黄土地上的“百灵鸟”飞向全国
[2025-10-17] -
“六盘高峰”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90周年主题摄影展亮相固原
[2025-10-16] -
书香为伴 | 重生
[2025-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