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8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在总结中被凝结为3个数字: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但如果将镜头放大、再放大,聚焦在9899万人的每一个个人身上,聚焦在无数为9899万人脱贫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工作人员身上,他们该有多少泪水、汗水,有多少故事可以讲给人们听啊!
自2012年新时代脱贫工作拉开序幕以来,全国各地脱贫攻坚报道我们写过不少。这其中不乏令人感动的第一书记、村书记、村主任以及驻村帮扶干部等等。此次聚焦曾因“贫苦”为世人所知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发掘背后的脱贫故事,不仅是为了记录脱贫攻坚工作,更是要记录人类不屈的奋斗。
在今天,西海固地区指代的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9个贫困县区。这9个贫困县区分别是: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中卫市海原县,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其中西吉县是脱贫难度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宁夏最后一个宣告脱贫出列的县。
2014年,西吉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5万余人。这15.5万余人究竟是如何脱贫出列的?具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属于政策性保障兜底的人群,诸如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群体;一部分依靠移民搬迁,搬出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更好的地方发展生产、务工等;此外,有更多老百姓留在家乡,依靠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如养牛、种植冷凉蔬菜等等。
不少网友都在有关西海固的报道下面留言提问,西海固这么苦,为啥不搬出去?养牛这么好,为啥不早早发展牛产业?还有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贫穷是不是因为懒?
这些问题,在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胜利的今天,都可以给出明确答案。那就是,陷入贫困的人,如没有外力的强烈干预,仅依靠自身很难摆脱困境。
大规模移民搬迁如没有政府组织,为百姓划定一个更适宜生产的地方,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就无法实现。养牛在今天来看很好,但当一位山沟沟里的农民,一年仅有2000元收入时,这2000元可能首先要保证基本生活开支,至于购买一头当时价格一万元左右的牛,不仅要考虑到哪里能借来这一万元钱,更要担心在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持和市场行情时,一旦失败,全家则会陷入更为困难的境地。
而政府为贫困户出台免息贷款政策,教技术、给补贴,帮助考察市场、联络销售,在帮着走、扶着干的环境下,农民才有胆量、有信心跟着走、跟着干。
采访过程中,有不少曾常年在脱贫一线工作的干部,和已经脱贫奔小康的建档立卡贫困百姓提到,不敢想有一天真的能脱贫,山大沟深的地方,这么多的百姓、人口,究竟啥时候、咋样才能脱贫?但随着政策、资金一步步到位,工作计划一步步推进,任务、担子一步步压实,脱贫攻坚工作最终迎来胜利。
宁夏扶贫工作始于1983年,至2020年,宁夏累计有330余万人脱贫。而自2012年起至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8年里,宁夏有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今天,“西海固”这一地理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已不再和贫困产生关联。2002年5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海固史》一书中这样写道,“西海固治,则天下大治;西海固安,天下大安。”的确,一个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地区,百姓都已脱贫奔小康,又何愁天下不安、天下不治呢?
今后我们再去寻找西海固的苦难记忆,去寻找那些年交通不便的西海固、那些年缺水的西海固、那些年靠老天降雨仅能获得一点微薄收成的西海固,恐怕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像资料中去寻找了。就让这些苦难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