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创新“挂联诺”机制 党建引领助力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
今年以来,隆德县聚焦破解低收入群体增收难题,积极探索以党员服务群众“挂联诺”机制为抓手,通过构建严密的三级包联体系、做实做细结对帮扶、精准实施因户施策,有效将党建工作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助农增收成效,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劲动力。
面对部分低收入群体存在的技术能力偏弱、发展后劲不足、增收渠道单一等现实问题,隆德县将“挂联诺”机制深度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中,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乡、村、户的三级包联“责任网”。县级领导干部每人牵头包联一个乡镇和一个行政村,县直部门及乡镇负责人则分别包抓具体行政村。“我们带着问题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走访、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倾听真实诉求,着力破解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基层治理存在堵点等‘硬骨头’问题,确保帮扶责任层层传导、落到实处。”隆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王彦文介绍。
为打通结对联户的“最后一公里”,隆德县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精准匹配模式,选派786名党员和干部结对帮扶1182户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双包联”全覆盖。“这一举措确保了帮扶责任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建立起紧密的帮扶联系纽带,真正把‘致富经’带给群众。”神林乡杨野河村党支部书记杨银贵说。
为推动“挂联诺”机制直抵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隆德县严格执行“农村党员+帮扶责任人”双联动工作机制。联户党员与帮扶责任人定期开展走访,动态跟踪掌握低收入家庭的人口结构、收入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及时收集并回应群众各类诉求,力求对潜在风险和生活困难农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同时,注重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帮扶责任人的资源协调优势,积极引导和助力低收入家庭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稳定就业。此外,通过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提供政策解读、事务代办等便民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领域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帮扶过程中,隆德县坚持“精准施策、一户一策”原则,依托各项惠民扶持政策,为低收入家庭“量身定制”个性化产业发展计划,多渠道拓宽增收路径。据了解,截至目前,隆德县已落实到户扶持资金50余万元,为1101户低收入群体配套特色产业,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累计补栏各类畜禽及蜜蜂9400余头(只、箱),种植蔬菜524亩、菌菇1.15万棒,流转(托管)土地900亩,实现转移就业208人。“驻村干部隔三岔五就来家里,不光帮忙解决了看病报销的事,还指导咱们搞特色养殖。现在家里多了这份收入,日子更有奔头了。”风岭乡李士村村民李璐拿着新领的产业分红,脸上乐开了花。
当前,“挂联诺”机制已成为连接党组织与低收入群体的坚实纽带。隆德县通过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补齐了巩固衔接工作中的短板弱项,更显著增强了困难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稳定增收、迈向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与发展信心,为筑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石、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陈佳文)
相关新闻
-
隆德县供电公司专项走访排查用电隐患
[2025-10-22] -
隆德县创新“挂联诺”机制 党建引领助力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
[2025-10-22] -
小菌菇撑起大产业
[2025-10-22] -
闲置校舍变鸡舍 年产鸡蛋超1.5亿枚 产值突破亿元 彭阳“朝那鸡”孵出富民产业链
[2025-10-20] -
“宁牛入诏”首批肉牛正式启运
[2025-10-20] -
原州区“石榴籽杯”足球赛开幕
[2025-10-20] -
原州区劳务输出变“零散找活”为“集体上岗”
今年截至目前,已累计输转7.34万人外出就业,组织化程度达60%以上[2025-10-20] -
隆德县干群同心齐上阵 抢收秋粮守护“丰收果实”
[2025-10-17] -
隆德县“光明影院”为视障人士开启“光影之门”
[2025-10-17] -
张易镇干群同心力保马铃薯颗粒归仓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