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全不懂市场的农村妇女到创建非遗产业园区负责人,马兰走过艰难的17年。17年间,她以针线为媒,深挖市场需求,将“马兰刺绣”创建为宁夏品牌,辐射培训近1.5万名妇女创业,不断在非遗刺绣产业里“开花结果”。
1976年,马兰出生于西吉县红耀乡驮昌村,从小在奶奶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喜欢上了刺绣,但因当时生活拮据,对刺绣前景认识不清,让马兰根本不敢想象刺绣也能成为产品走向市场。
穷则思变。从1994年开始,马兰先后在县城做起了餐饮、住宿、汽修配件等生意,凭着一股子敢闯肯吃苦的劲头,2007年她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女商人。有一天,她的饭店里走进一位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想在饭店找一份保洁工作,心软的马兰将妇女留了下来,这也不禁让她开始思考:既然自己的生活已有了很大改观,就一定能带着身边更多的人一起致富。马兰想起了儿时学习的刺绣技艺,凭着一腔热情,她劝说身边的妇女加入刚筹建的西吉县农村妇女创业发展协会,并聘请苏绣培训老师免费教授妇女刺绣技艺。
起初,马兰以为只要绣出东西就能在市场上卖出去,“当我去跑市场时才发现,我们做的所有刺绣都是废品,没有一点效益。”这时,马兰已经将全部积蓄投入到刺绣,又贷款100多万元想要继续做下去。她的丈夫有些坐不住了,“你现在对刺绣太入迷了,为什么非要做这件事情呢?”“走到这一步不容易,无论如何我也要继续做下去。”这股韧劲再次为马兰带来好运,2010年,马兰去广东省深圳市参加一场进出口服装展会,她看到专供外贸订单的服装上有刺绣的工艺,便发现了新的商机。经过交流后,马兰介绍了自己的刺绣团队并按对方要求做好了样品,“我们还提前几天将样品交了过去,对方对配色、工艺等十分满意,从此我们的产品就有了销路。”
从一无所有到拿下外贸大单,经过商海里的摸爬滚打,马兰认识到广阔的市场和过硬的产品才是企业立身之本。2020年,马兰创建宁夏莆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并担任负责人,产业园占地1.42万平方米,先后研发出手工刺绣、手工剪纸、手工布艺、手工编织四大类产品200余种,申请外观专利7个、实用型专利2个、商标3个,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2023年,公司销售额700多万元。
5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吉县工业园区附近的宁夏莆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沿着产业园三楼往里走,一间悬挂粉色窗帘、铺满软垫的房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妈妈,我一会可以到‘公主屋’里玩吗?”身边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引起注意。询问后得知,这里是产业园专门为方便女职工带孩子准备的母婴室。产业园里现有57名职工,其中女职工占91%,身障群体占31%。如何更好地为职工谋福利一直是马兰思考并前行的方向。产业园里有电梯和专供职工使用的母婴室等一系列人性化设施,女职工可以选择坐班或是居家,只要按时提交订单产品即可。
王垂儿是产业园里负责手工编织的能手和培训讲师之一。2007年,王垂儿因意外导致腿部受伤从此落下残疾,只能依靠拐杖行走。6年前,王垂儿在朋友介绍下来到产业园,开始学习刺绣,接触到各类编织品的她发自内心地喜爱上了这门技艺。“绣针在手中千变万化,能变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更吸引人,我特别喜欢。”遇到不懂的问题,王垂儿还会打电话咨询老师或是跟着视频教程自学,一年半后,她不仅能自己接单,也能为其他学员录课。根据接单量的不同,王垂儿现在每个月都有近千元的收入。“原来总是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很自卑,现在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还认识了不少朋友。”王垂儿说话的时候嘴角上扬,亮晶晶的眼睛闪着光。
产业园里和王垂儿情况相似的员工有很多,每个和记者交谈的女工都会提到一个词——“家人”。李红霞和王垂儿同年进入公司,因她受伤行动不便,还供养两个未成年孩子,实在走投无路时她曾拾过荒,说到这里李红霞不禁哽咽落泪。现在,李红霞通过接单每个月能挣3000元。在亲如一家人的工作氛围里,女职工找到了人生价值,更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情。去年首届宁夏残特奥运动会上,女职工马梅获得女子200米轮椅竞速项目等5个项目的金牌,“我也没想到自己能获这么多枚奖牌。刺绣的工作是我受伤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刺绣让我生活更充实,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产业园创立以来,坚持面向身障人士、下岗待业女青年、农村妇女等群体开展刺绣、编织、“万里红”千层底布鞋等手工艺品制作和培训。截至目前,产业园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58期14397人(次),其中身障学员4期180人,年均回收各类手工制品6万件,参与妇女年均收入1.5万元。通过非遗刺绣产业带动,产业园不仅提高了妇女的收入,还培养了7名非遗传承人。
面对未来,马兰依旧充满斗志和信心。女儿杨玲大学毕业后返乡加入马兰的事业中,现在担任宁夏马兰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和西吉县蓝天刺绣培训中心校长,目前企业的市场开拓大多数由杨玲负责。“今年我们要和区内的羊绒厂合作,在他们生产的披肩等服装上进行刺绣,主要也是面向外贸的订单。我们优选了全县17家优秀企业入驻产业园,形成了新的非遗文化产业集群,未来要努力将刺绣打磨成文旅名片,打造属于我们的文化旅游精品。”马兰坚定地说。(记者 张 璐 马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