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丨王有德: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
“之前这里是荒漠,风一吹,沙子能把人眼睛糊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河东机场东边,王有德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观防护林说,“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过度放牧,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一点点吞噬着灵武地区的村庄,迫使20多个村3万多人陆续迁徙。打那时候起,王有德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让它们变成绿洲和肥田。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最初住的是残破露顶的房子,生病就医、子女上学甚至连填饱肚子都是问题。
1985年,王有德成为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开始带着职工治沙造林,“对抗沙漠、战胜贫困,好好种树,使劲儿干!”
治沙,先治穷。王有德意识到,必须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把人心聚拢起来。压缩非生产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按劳取酬,打破“大锅饭”,实行责任承包制……当年,林场造林5093亩,创收17万元。
三伏天砌渠,白天沙漠温度达到60摄氏度。王有德坚持干在最前面,一年有大半时间都住在工地帐篷里。“头天开好的田,有时一觉醒来又被沙埋了……”数不清多少次通宵栽树,多少次扒出树苗从头再来,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沙丘牢牢固定住。
王有德带领职工治沙。
林子有了,可职工生存、树木管护都是开销。通过多年时间,王有德带领职工探索出“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养殖业反哺林草业”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成片的果园不仅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护体系,也给职工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实现,也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30多年过去,王有德带领职工沿毛乌素沙漠筑起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阻止着沙漠的南移西扩;昔日黄沙漫天的林场变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今,职工李桂琴养了100多头奶牛,还经营果园苗圃、种植温棚,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是林场拔尖的致富户。
“刚来的时候这里黄沙满地,物资进不来,人也难出去,睡觉被褥里都是沙子。”职工张雪云夫妇承包了林场两个蔬菜大棚、28亩果园、一个苗圃。“第一茬韭菜有6000多斤,一个冬天4茬,3个月下来收入4万多元!”现在,张雪云在市区买了房,孩子们上学无忧,一家人的干劲越来越足。
曾经黄沙满地,如今种起了果园。
在王有德带领下,白芨滩防沙林场治沙播绿,种树富民,走出一条“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兴场之路,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存空间,靠创新求发展。林场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5000亩种植经果林,同时种植果树和栽植防护林带23万株,解决周边160多人就业。
2014年退休后,王有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在治沙上,我不退休!”看到白芨滩仍有60多万亩未治理的荒漠,他主动承包荒滩区,继续防沙治沙,建起了集苗圃、经果林、日光温棚等于一体的绿色康养基地。
“与沙漠和贫困战斗了大半辈子,在我心中,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王有德说。
相关新闻
-
全区肉牛精深分割加工培训班在泾源县举办
[2025-08-22] -
全区五十九名工会干部在六盘山干部学院“充电赋能”
[2025-08-22] -
今年前7个月宁夏对阿拉伯国家进出口额超3亿元
[2025-08-22] -
固原冷凉蔬菜会在广州“烹”出怎样的火花?不妨来这场“山海对话”中寻找答案
[2025-08-20] -
宁夏进出口连续三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5-08-20] -
引进国外优质瓜菜、牧草品种20多个技术输出覆盖非洲、西亚、中亚等地区
宁夏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成果丰硕[2025-08-20] -
云雾山330千伏线路工程完成跨越宝中铁路施工
[2025-08-20] -
宁夏“水故事”将亮相中阿博览会 为全球水治理贡献“宁夏方案”
[2025-08-20] -
新增学位9182个!宁夏老年大学开始招生,AI应用等12个新专业将亮相
[2025-08-19] -
我市近280万亩秋粮作物长势喜人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