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情更长 山海共潮生|西海固,涌动的“海”——看闽宁协作下的宁南山区蝶变
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来,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花儿一唱天下春,花儿一唱幸福来,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再唱花儿等你来……
这是电视剧《山海情》片尾曲的歌词,也是29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闽宁协作结硕果的真实写照。
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搭乘闽宁协作“列车”,西海固人民紧随时代节拍、铿锵赶路,实现“土”与“旧”重生、“新”与“兴”交融,在这片“并不受老天眷顾”的土地上,攀峰越岭平坎坷,踏歌逆舟斩风浪。
如今的西海固,每一天都是新的,恰是风华正茂时。
(一)
在西海固的发展动能里,有着与“海”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正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探索红梅杏在药食同源方面的潜力,计划推出红梅杏汁饮品,再打造一个明星产品。”宁夏微元素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世旺望向生产车间,向记者描绘红梅杏在食品深加工领域“大展拳脚”的那一天。
红梅杏,彭阳县的“五特”产业之一,“借道”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等途径,将家家户户深嵌其中互为利益共同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如何让这一产业变“土”成“特”?宁夏微元素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进驻,让红梅杏变成了四季可尝的长久之业。企业打有科技含量的“特色牌”:除在企业主打产品“董记酸梅汤”中添加红梅杏外,还利用低温循环烘干技术生产富钾富锶红梅杏条等特色果干产品,确保红梅杏原有的营养和风味不走样。
“产品会受到消费者喜爱。”陈世旺相信,来自福建的这一份科技助力,一定会让企业持续向上生长,也必将帮助彭阳县的红梅杏产业书写新的未来。
希望的种子,同样在位于原州区的宁夏古雁建材有限公司里萌发。
公司成立十多年,主营玻璃制品。公司以高品质赢得了用户,在方圆400公里的建材市场中都能找到其身影。守着这样的圈子,占着这样的优势,的确能保证企业“再躺平5年到10年”,但接下来企业要如何发展呢?
“当下的市场竞争特别激烈,决不能故步自封。”企业负责人侯洪明告诉记者,古雁建材将目光锁定新材料玻璃领域:普通的单钢化玻璃及中空玻璃的出厂价为每平方米40元到150元,而高端产品,比如复合防火玻璃,每平方米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
实现突围,只能依靠科技创新。企业计划与福建理工大学、宁夏师范大学共建科研平台,探索智能装备、复合材料、电子信息、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新技术……
这是菌菇产业背后的支撑:依托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福建省林占熺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西海固大力发展菌菇产业,构建起从菌种研发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让“小菌菇”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这是肉牛产业背后的共赢:日前,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与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签署《肉牛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合作构建从牧场到餐桌的肉牛全产业链协作体系,标志着闽宁协作在肉牛产业领域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这是枸杞产业背后的守望:闽籍创新型企业中卫奋杞食品有限公司在海原县落地后,通过与宁夏大学合作,已开发出枸杞保健食品、养生饮品、休闲食品、干果等五大类90余种产品。
产业先行,乡村方能持续振兴。
“俊鸟”领飞,天地才能豁然开朗。
(二)
“去哪里打工?”
“去福建!”
20多年,在西吉县的沟沟壑壑,这句话总会响起。
今年年初,政府主导的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又一次开展。包机、包车,4万余名农民工奔赴福建、广东等地……西吉县白崖乡库房沟村的村民,在这个春天,也更加积极。
这是一个位于大山里的小乡村。“300多户人,只有7000多亩山地,只能靠天吃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介绍,“劳务输出,这是我们村的最大出路。”这位32岁土生土长的“当家人”,大专毕业在外打拼几年后,选择回到家乡,希望帮助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去外头闯荡”。
统一培训、统一输出、统一管理,在固原市首家劳务经纪服务公司的服务下,大学生马小梅利用假期到福建打工,挣到了5000元的生活费;村民王建国也从坚决不出门转变为愿意出去看看。
如果说生长于西海固的“铁杆庄稼”,在闽江结硕果,那么来自福建的“匠心育花”,则香飘六盘山。
在固原市原州区,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实操室,学生们学习制作手机充电线。
在产业发展迅猛的当下,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既是西海固所盼,也是福建企业所需。
2021年,在固原市原州区、福州市马尾区政府的共同推动下,福建飞毛腿集团将业务拓展到了原州区——建设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并实现了由“一栋楼”到“一校区”、由单纯教学到“教学+实训+就业”的跨越式发展,学生毕业后可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2024届学生中,有70%的学生通过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
如今,该校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成立的宁夏引创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业;其余毕业生,大部分通过劳务派遣前往飞毛腿集团福建总部工厂工作。
目前,在宁闽籍企业(商户)有6700多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在闽就业创业的宁夏人近5万人。
因闽宁协作,他们的人生有了大不同。
(三)
2023年8月,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23名干部离开福建来到宁夏。
两年里,共组织实施产业提升帮扶项目540个,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新增落地投产或增资扩产企业331家。今年8月,是福建省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传递接力棒的时间:用两年时光书写的援宁答卷,成绩优异。
在隆德县,融合闽宁两省区优势,“托养+”助残模式让困难群众有了“稳稳的幸福”,食用菌“014”模式让大棚里长出“致富菇”,“需求+”劳务协作让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
在海原县,奋杞食品、鑫焱牛肉加工等5家闽籍企业被引进,补齐补强了枸杞深加工、牛肉深加工等产业链;充分借鉴漳州现代农业园区经验,建成海原首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形成“田园·家园·乐园”农文旅融合综合体。
在同心县,去年9月正式投用的闽宁同心电商创业园里,不断传来直播带货的“吆喝”声。该园区集电商中心、直播基地、加工中心、物流仓储等多功能于一体,借助互联网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两年来,我们见证了美丽新宁夏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宁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这两年,我们携手奋斗,谱写了闽宁协作的新篇章。”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领队吴顺意感慨。“我学会听懂了隆德话里的‘实在’,读懂了黄土地上的‘坚韧’,更懂得了‘闽宁一家亲’是一批批闽宁人用脚踩出来的路、用心暖出来的情。”援宁干部刘钟表示,会把闽宁协作的接力棒稳稳传下去。援宁干部许建毅最欣慰的,不是建了多少项目,而是为海原留下了哪些“带不走”的财富。“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付出的更多——它教会我们‘越是艰苦处,越是见精神’;西海固人民‘旱塬播绿’的坚韧,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许建毅说。
29年来,福建累计派遣14批254人次赴宁夏交流,选派6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宁夏建设。
一任接着一任干。当下,福建省第十四批援宁工作队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走村入户、深入一线。
“山海情”新篇,正在续写。
相关新闻
-
闽宁情更长 山海共潮生|西海固,涌动的“海”——看闽宁协作下的宁南山区蝶变
[2025-10-11] -
2025年闽宁工信领域产业供需对接推介活动在泉州举行
[2025-10-11] -
固原降水量破历史极值 气象部门全力应对连阴雨
[2025-10-11] -
宁夏2所职业本科大学今日正式挂牌成立
[2025-10-11] -
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宁夏这五件作品拟获奖!
[2025-10-10] -
固原市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条例
[2025-10-10] -
宁夏:南城拐子水库建设加速跑
[2025-10-10] -
“双节”期间我市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促消费成果显著
[2025-10-10] -
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圆满完成“双节”运输保障任务发送旅客超12.7万人次 高速公路车流量同比增长7.99%
[2025-10-10] -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巡回医疗队来固开展巡回医疗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