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书记王伟伟与固原黄牛的十年守护路
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伟的家庭牛场里已有动静——工人忙着往食槽添料,500头固原黄牛低头咀嚼的声响混着料草清香,成了新的一天最实在的开场。皮肤黝黑、手掌粗粝的他,十年前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玉米种植大户。谁承想,这位“扛玉米袋子到直不起腰”的庄稼人,会一头扎进固原黄牛的养殖事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2014年,王伟伟守着大片玉米地犯了愁。“收完的玉米一袋袋码到房高,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开始盘算:能不能延伸玉米的产业链价值,让自己少受点累、多赚点钱?那时,本土的固原黄牛因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体型偏小,市场份额逐渐被西门塔尔、夏洛莱等外来肉牛品种挤压——虽未绝迹,数量却比以往少了不少。别人都跟风养殖外来品种,王伟伟却打定主意“另辟蹊径,养点有本地特色的”:他盯上了固原黄牛,不仅因为“当娃时养过,有感情”,更看重这一品种的肉质优势。
为找寻优质种牛,他跑遍西吉单家集、甘肃庆阳庆城、原州区三营镇等牛羊市场,还钻进周边偏僻村庄,专门寻找仍在役用的固原黄牛,最终凑齐16头,为养殖事业埋下第一粒“种子”。
最初的三年,肉牛市场持续低迷。周边农户养殖的西门塔尔牛,即便卖到每公斤24元、25元,仍是亏本;而王伟伟的固原黄牛,凭借细嫩多汁、雪花纹理丰富的卓越肉质,稳稳卖到每公斤32元、33元。“市场再变,好品质总能站得住脚。”这份底气让他不仅没缩减规模,反而越养越有信心。2016年,原州区农牧部门送来200万元专项贷款,“伟伟家庭农场”正式挂牌,牛群规模扩至200头,农场开始一步步走上规范化经营的轨道。
随着养殖规模稳步扩大,王伟伟的保种事业也赶上了政策东风——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几年里,种质资源保护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2024年,他的农场被正式纳入原州区“固原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场”,这让他的“保种梦”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现在主要干两件事,核心就是让固原黄牛这个老品种‘保得住、产得出、效益好’。”王伟伟指着规划整齐的圈舍,道出他的“保种经”。第一件事,是用固原黄牛与秦川牛回交:“目的是提升固原黄牛的后躯丰满度和生长速度,让老品种在保留原有优质肉质的基础上,不‘减产’、更具市场竞争力。”第二件事,是让固原黄牛与红安格斯牛杂交:“这一步是为了引入红安格斯牛更强的抗寒抗病能力,以及高端雪花肉基因——杂交后代不仅体型更大、肉质更优,毛色还能保留固原黄牛的红色特征,市场溢价自然更高。”他语气笃定,“再经过两代回交选育,就能基本‘固’住固原黄牛的核心基因,让它既传得下去,又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除了品种改良,王伟伟还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母牛银行”模式,把“一头牛”的价值延伸出“两头收益”。“别人爱卖公牛,图见效快;我专养母牛,走精细经营的路子。”他解释,这是一套“一进两出”的策略。“‘一进’是挑选1岁左右的优质小母牛进场;‘第一产出’是通过科学配种、精心饲养,确保母牛顺利怀孕产犊;‘第二产出’则是若母牛产下双犊,或在合适时机将淘汰母牛以好价钱出售,收益就能再翻一番。”如今,他的牛群已形成“选育—繁育—出栏”的良性循环,存栏量稳定在1000头左右。
这些年,原州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也贯穿始终:帮他设计“阳光棚+低密度隔断”养殖设施,雨水能自然排放、阳光可充分照射,既提升了母牛抗病能力,又让同样面积的场地多养300头;在用地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他将养殖规模从杨郎村扩展到胡大堡村——如今两个场地常年存栏能繁母牛900头,年出栏优质肉牛200头以上。“没有政策帮衬、技术指导,我一个人撑不起这么大的规模。”王伟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言语里满是感激。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伟没忘了带着乡亲一起干。他把“母牛银行”模式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为周边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的服务,回收犊牛时比市场价高出一截。如今,本村及邻镇已有数十户养殖户跟着他养固原黄牛,收入明显提升。接下来,王伟伟计划牵头成立合作社,吸纳更多农户加入:“想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把固原黄牛肉卖个好价钱。”在他看来,固原黄牛“肉质细腻、雪花纹理清晰,品质能媲美不少优质肉牛”,下一步还要扩大核心种群,“不仅要让固原黄牛数量稳下来,更要让这个本土品种走得更远。”
十年光景,王伟伟从凑齐16头固原黄牛起步,到如今两个农场存栏千头、形成良性繁育循环,也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保种经验:精准筛选本地种源锚定根基,以品质优势应对市场波动,靠科学繁育构建良性循环,借政策支持扩大带动效应。这位“牛倌”书记,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住了本土黄牛的“种”,也蹚出了一条农户跟着增收的乡村振兴路。(记者:梁园)
相关新闻
-
扫黑除恶知多少?一起了解下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
[2025-10-13] -
“牛倌”书记王伟伟与固原黄牛的十年守护路
[2025-10-13] -
红寺堡的“攒劲女子”
[2025-10-13] -
山海携手育新机
[2025-10-12] -
宁夏考古重大突破!完整文化序列首次建立,两大发现填补关键空白
[2025-10-12] -
AI如何重塑未来图书馆?百位专家宁夏共谋“十五五”协作新路径
[2025-10-12] -
宁夏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三级预警!这些地区请注意防范
[2025-10-12] -
宁夏日报评论员:唱响新时代山海共鸣的“协奏曲”
[2025-10-12] -
闽宁情更长 山海共潮生|西海固,涌动的“海”——看闽宁协作下的宁南山区蝶变
[2025-10-11] -
2025年闽宁工信领域产业供需对接推介活动在泉州举行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