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社会商品交换形成规模后的产物。我国古代钱币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它不仅承载和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其精美的文字书法和铸造技艺也为世人称道。我国古代钱币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布币、刀币、圜钱等形状各异的钱币,体现了我国早期钱币的多元化和发展演进过程。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钱币经历了秦朝统一货币、西汉前期货币政策调整、王莽货币“改制”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有一组出土于隆德县的王莽时期陶质货泉钱范,形体完整,制作精美,泥沙混合质地,经低温烘烤而成,是陶质钱范中难得的精品。
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的这批钱范为王莽时期制作货泉的钱范,当时出土的数量较多,但由于其质地为泥沙混合,比较松软,大部分被毁坏。固原博物馆只收回了较为完整的6副钱范及叠范座2个。钱范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有使用过的和没有使用过的两种。
使用过的钱范范面呈腰鼓状,边缘没有边框,为黄土与细沙混合质地,经过低温烧制而成。范中心有圆柱形浇铸口,浇铸口周围有6条分流槽呈辐射状分别与钱模相连,分流槽在连模处为方形。在范的弧边处,分别有三角形子母榫两对。范设钱模6枚,3个背面与3个正面分两行排列,钱模直径为2.1厘米、穿为0.4厘米。“货泉”二字及廓均为阴刻,“泉”字直竖中断。这是一副使用过的钱范,使用痕迹明显,表面呈焦黑色。
没有使用过的钱范呈圆角四边形,周围无边框,为黄土与细沙混合质地,经过低温烧制而成。范中心有圆柱形浇铸口,浇铸口周围有4条方形分流槽与钱模连接,两边有乳突状子母榫一对。设钱模4枚,2个背面与2个正面分左右排列,钱模直径为2.2厘米、穿为0.45厘米。“货泉”二字及廓也均为阴刻,“泉”字直竖中断。该范没有使用的痕迹。钱范还带有叠范座,圆角多边形,一面较光滑平整,另一面较粗糙,光滑的一面中心有黑色烧灼痕,这与钱范中心浇铸口的位置相合,铸钱时钱范放在底座上。
这批货泉钱范均为叠范,出土时虽然绝大部分毁坏,但宁夏固原博物馆收回的6副钱范,范面模印的钱文工整,笔画纤细秀丽,形体基本完整,制作十分细致。从制作材料而言,材料色泽泛黄,结构呈微小沙粒样晶体,且有一定强度。应该是钱范制作过程中,在所使用的泥土中掺了细小沙粒,并加入了适量脂松香粉(脂松香是一种含有各种同分异构树脂酸的熔合物,具有防潮、防腐、乳化、黏合等性能)充分调和,使柔性增强,易于脱模。然后把翻制好的钱范放入温火炉内烘烤,使其质地材料中所含脂松香粉熔化,细沙料与脂松香粉互相黏接,产生强度。从制作方法而言,这批货泉钱范有的经过使用,大部分没有使用,出土时每副钱范都伴随有1枚至2枚货泉铜钱,同出的货泉铜钱恰好和范面模印钱痕大小吻合,应是以货泉铜钱作模翻制钱范的方法制作的。
这批货泉钱范在宁夏南部是首次发现,灰坑内伴随出土有大量钱币和汉代绳纹陶,说明这是一处较具规模的制范并铸币的作坊。从钱范和底座看,这种铸币方法就是叠铸工艺。铸造货泉钱币的工艺流程大致为:先把做好的钱范套合起来,放在底座上,为了防止由于泥沙范质地松软而引起开裂现象,在范的周围用黄土埋起来,然后才把熔化好的铜液灌入钱范的浇铸口,待冷却后取出钱范打开,一枚枚铜钱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剪轮货泉,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铸造剪轮钱是经济凋敝,社会落后,为了节省原材料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该遗址出土的剪轮货泉,无论大小,还是质量,都不逊于出土的其他类型的货泉,应该说,剪轮钱是钱币大家族中的一个品种。
这批钱范的出土实证了西汉晚期王莽政权时期与东汉早期宁夏六盘山一带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西汉早期属北地郡管辖,为边鄙之地,经济形态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经济。西汉中期,北方匈奴崛起,时常南下寇略不止,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率“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今六盘山一代,并派骑兵入烧回中宫,威逼汉都长安。汉武帝时,设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隆德遂属安定郡管辖。汉武帝先后6次巡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生产,到西汉末期,六盘山一带出现了“牛羊塞道,饶谷多畜”的繁荣景象,已经具备了铸造货币的政治经济实力。同时,这批钱范也证明了当时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行业手工业在六盘山一带发展良好,尤其在制陶业与青铜、铁等金属铸造业方面更加突出,制作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选自《融汇中西的丝路遗风:宁夏固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