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益性、基础性、先导性设施,事关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实施“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今年3月,西吉县入选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为我市继原州区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区。
初夏,沿着盘山道路驶向山顶,西吉县新营乡甘井村的风貌尽收眼底。远处梯田错落有致,172栋设施农业大棚渐次铺开,三山两川间,6个村组分布其中,越显静谧安逸。曾几何时,因地理位置差异,北边3个村组的村民到山对面村委会要绕行至新营乡街道,步行需花费近2个小时。
“以前是3米宽的泥泞小路,去村委会办事坐驴车、三轮电动车得走半个小时才能到。”在村民雷玉碧的记忆中,坡陡弯急,难走费时,是他对老路最深的印象。
路不通,人难走,种地也十分吃力。雷玉碧回忆,之前山路又窄又陡,农机开不进去,光靠人力干活产量并不可观。去年,在西吉县交通运输局的支持下,甘井村实施了柏油路改造工程,崎岖山路“改头换面”。
“现在去村委会办事,开车5分钟就到了,方便得很。”说起修路后的变化,雷玉碧抑制不住嘴角的笑意。去年,村里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雷玉碧种上了土豆、玉米、麦子、胡麻等农作物。“路修好后,大型农机能开进地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种的土豆产量都高了不少,亩产能达到2000公斤至2500公斤呢!”雷玉碧笑着说。
农村公路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
“随着农村公路修通,甘井村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甘井村党支部书记牛耕苑说,借着道路通的机会,甘井村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风光,打造了集山野夜宿和星空露营为一体的太空舱营地,发挥“文旅+”作用,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打造集观光、采摘为一体的设施农业大棚,开发共享菜园,提升游客体验感。“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去年村集体增收10万元,带动本村120余人务工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牛耕苑说。
路通了,甘井村的传统产业发展也有了新的起色。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实现了马铃薯种销一体化;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帮扶下,村里建起了杂粮加工车间,村民种植的荞麦、胡麻等农作物实现了就地回收。
从县城到乡村、从国省干道到乡村小道,一条条公路纵横交错,将一个个村庄与广阔世界紧紧相连,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从西吉县将台堡镇毛沟村至甘岔村,一路上坡,道路通畅无阻,红旗猎猎引人注目,将台堡红军寨由此而上。凭借良好的交通条件,红色文化培训体验基地成了红军寨的一张亮丽名片,众多游客通过住窑洞、重走长征路、吃“红军饭”,真切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
曾经这条公路只有3米宽,泥泞崎岖,停车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这让红军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受阻。去年7月,由1条主线和1条支线组成的总长2.855公里的毛家沟至甘岔公路修好后,红军寨此前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游客数量明显增多。“去年,我们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全年营收150万元。路通了,游客过来更加方便。”红军寨负责人谢宏义说。
农村公路的畅通不仅解决了红军寨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方便了村民出行。“原来走的泥泞小路,坑坑洼洼,尤其下雨天又滑又泥,人不能走,牲畜不能走,更别提车辆了。现在路修得这么好,走哪都方便,出门不见泥了。”天气晴好时,村民石万仓都会在村委会对面的岔路口,和村里的老人一边坐着聊天,一边看着眼前这条宽敞的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
近年来,西吉县聚焦“建、管、养、运”四个方面推动“四好农村路”提升建设,成立工作专班,领导包片、工程技术人员包路,实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管理,以“一路一长、分段养护、条块结合、网格管理”为原则,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仅去年,西吉县新建改建和提升改造农村公路212条,总计1368公里,其中新建农村公路13条99公里。“农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包括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设计过程中,有些道路采取窄路改宽的方式,宽度达到6米以上的公路设立双车道,划出标识标线,小于5米的公路不设置标线。”西吉县公路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靳永峰说。
从尘土飞扬到宽敞平坦,从泥泞小路到双向两车道,农村公路的发展与沿线的配套设施、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等建设的一体推进,铺就了乡村振兴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