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泉”是渴极了、旱怕了的西海固的命根子。如今,“权”是求发展、谋振兴的西海固的发动机。脱贫后的西海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开启了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向改革要动能,靠改革得效益。
用水权变现、土地权确权、排污权交易、山林权抵押……山、水、林、田等昔日制约西海固发展的资源要素,经改革这关键一招的“点金”后,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观念一新满地“金”
自“三西”扶贫始,西海固历经数轮扶贫开发持续30余年。习惯于被“扶上马,送一程”的西海固脱贫后,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快马加鞭?
发展的落后源于观念的滞后,要发展首先要改变观念。在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摘帽仅仅5个月后,2021年4月宁夏打响了“四权”改革攻坚战,为苦苦寻找发展新动能的西海固打开了一扇“任意门”。
这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闫堡村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初夏的六盘山草长莺飞,梯田层绿。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彭阳县新集乡新集村村民马世贵已经辨别不出哪块是他家的退耕还林地,但他一点也不担心。“手里有证,心中不慌”,去年底彭阳县启动山林权改革,第一步就为林地和林木资源确权颁证。马世贵的不动产权证上,清晰记录着他家两宗共7亩退耕地的坐标和地上种植的树种。
持续39年的移民搬迁,23年的退耕还林,19年的封山禁牧……一系列生态修复政策和工程让西海固的“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如今木已成林,这些让山变绿的林子如何能让村民变富?西海固选择向“改革”要答案。
这是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青龙山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点(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在六盘山脚下的泾源县青龙山上,漫山遍野的苍翠“讲述”着变革的神奇:过去林地的经济效益受困于权属不清,一直未被激活。如今山林权改革把山林资源变身“绿色不动产”,可流转变现,可抵押贷款。此外我们还在积极推进碳汇交易,让“树叶子”变成“钱票子”。
土地权、用水权、排污权的改革思路亦如此。通过确权、赋能、定价、交易,西海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里的山山水水、林林草草,都因改革而具有了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
水是西海固的“卡脖子”资源。而在用水权改革的“魔法”下,缺水的西海固成功将看得见却用不着的水权变了现。
这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沟林场天然林资源修复保护工程(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西吉县“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了100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指标,但是新建的引黄工程还没有完工,所以今年用水指标就处于闲置状态。“我们把这笔水权放到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竞价转让,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家企业以1000万元价格购得,用于其工业项目。”西吉县水务局副局长马彬说。
资源变资产,权益变收益,这正是“四权”改革的基本逻辑。
改革激活了资源价值这“一池春水”,更激发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姚磨村种植大户姚选的蔬菜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活蹦乱跳的鲟鱼,温棚养鱼实属罕见。原来,这是一座“种养结合”棚,进入大棚的自来水先注入池子养鱼,鱼池排出混杂了鱼粪的废水发酵后,再通过管道对植物进行滴灌。
这是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辛坪蔬菜基地(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这一池子鱼3000斤到5000斤,搞种养结合耗水量不增加,一个棚一年的收入却能增加7万元,还减少了蔬菜的化肥使用量。”姚选说道。
推动这位种了半辈子蔬菜的菜农搞副业养鱼的,正是原州区实施的用水权改革。位于固原市北部的原州区400毫米降水线横穿而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用水权改革以来,原州区将810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权分配给9个乡镇的97个行政村和4个农场,用水红线划定后,以水定产的刚性约束愈发紧迫。
根据宁夏出台的用水权改革办法,设施农业用水超出确权定额的要通过市场化交易取得。“水用超了,不仅要支付价格更高的水费,还要四处求购水权指标。水用省了,省下来的水权就能当资产卖给别人,所以我们千方百计节水,提高单位水耗的产出。”姚选告诉记者。
这是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的小杂粮种植基地(2020年8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改革倒逼西海固珍贵的水资源向高产出的现代农业流动,也倒逼传统种养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隆德县神林乡辛坪蔬菜基地,记者看到几年前用于漫灌的明渠已经废弃,取而代之的是高标准喷灌和水肥一体化设施,亩均能节水80立方米。
记者了解到,过去这里农民传统方式种出的土豆大小不一,做薯条的企业都不愿收,因为它无法满足薯条长度基本一致的需求。因此,改革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升级,也在为一二产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打基础。
用水权改革提高了种养户的节水意识,排污权改革则激发出企业的环保动力。六盘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责任重大。排污权改革,巧妙地用市场的办法调动了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姚磨村种植大户姚选(右)在“种养结合”大棚里捞鱼(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2021年底,固原市首笔排污权交易落锤,三家公司经过多轮线上公开竞价,购得20吨二氧化硫和15吨氮氧化物的排放权。固原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科长马梅说,排污权既是权益,也是资产,以往企业降污减排是责任,如今减排增益是权利。
权属一定红利享
“四权”改革在西海固黄土地上建立起一套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的制度体系,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米塬村蜂农米克宗展示山林权不动产权证书(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彭阳县米塬村蜂农米克宗拿到山林权不动产权证的“红本本”后,并没有把它锁在家里压箱底。今年初,他以这本不动产权证做抵押,在当地银行成功贷款15万元。
这正是改革的神奇之处。长在深山、能看不能动的林子,真的成了有价有市的“不动产”。
“城里人的房子能办证能抵押,我这几亩林子也能办证能抵押。有了这些贷款,我要多养几箱蜂。”米克宗一直想扩大中蜂养殖规模,苦于没有资金,没想到退耕地上的几亩林子确权后,帮他实现了抵押贷款的愿望。
林地和耕地一样,只有规模化的经营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当地鼓励确了权的村民把林地流转给企业或者合作社,统一经营林下养鸡、林下种菇、林电互补等业态,挖掘林木资源更多经济价值。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兴盛乡下金村养牛大户于建辉通过抵押用水权证获得110万元贷款(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你有林权证,我有水权证。在泾源县兴盛乡下金村,养牛大户于建辉一年肉牛出栏量在800头左右,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往年他用县城的门面房、铲车等抵押贷款,如今他的抵押物多了一个用水权证。“用水权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成为一笔资产。”有了这本用水权证,银行给于建辉的授信额度增加到110万元。
这是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陡坡村里的智能水表(4月19日摄)。彭阳县“互联网+城乡供水”系统实现管网损漏“云”上感知,农户水费网上查缴。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
改革红利是生产资料的丰富,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彭阳县,一套“互联网+城乡供水”系统用数万个传感器将全县人饮管网连成一张物联网,再隐蔽的管网损漏也可“云”上感知,再偏僻的农户水费也可网上查缴。
走进彭阳县陡坡村村民蒋桂芳家堂屋,一个小鱼缸摆在桌上,几只观赏金鱼悠哉游弋在清澈的水中。“以前别说养鱼,洗脸都不舍得用水。”如今的西海固摆脱“驴得水”,种花、养鱼正成为农民新风尚!
苟日新,日日新。记者一路听,一路看,“四权”改革的战果实时更新:西吉县900多亩宅基地复耕后跨省交易2.7亿元,隆德县290余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价近2000万元,原州区出让1100万立方米用水权收益1100万元……一幅以改革为墨、青山为卷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