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马小东和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离开家乡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外出务工。2019年,当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眼前的一幕令马小东陷入了沉思。“没想到出去这么多年,村里没啥变化,村道上堆满了牛粪,雨雪天出行困难。”那一刻,想要改变村庄面貌的种子在马小东心里生根发芽。
2020年,马小东不负重托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变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于是,他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入户走访,与乡亲们聊想法、谈发展,征求大家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同时,积极与县、乡政府对接,争取政策支持项目资金,请朋友帮忙编制《羊槽村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规划》,一系列工作有序展开。
走村入户中,马小东了解到,羊槽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粗放、村民收入单一且“等靠要”思想严重。为改变现状,他和村“两委”班子反复思考、对比,最终确定了全村的发展思路,即“一轴两带四区”:“一轴”指山水村落发展轴,“两带”指建设民俗文化景观带、水岸休憩观光带,“四区”指发展菌菇产业培育区、肉牛养殖“出户入园”区、设施农业示范区、旅游休闲示范区。
羊槽村曾经也赶上了苗木产业发展的顺风车,但受苗木品种单一、市场饱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村民守着肥沃的土地却收入微薄。面对这一情况,马小东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在走访、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调整产业结构,腾退苗木,发展设施农业,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然而,产业起步之初并没有得到乡亲们的认同。“这个小伙子回来乱折腾呢,咱们村祖祖辈辈没有种过蔬菜,他能种成?还要建设施大棚,这不是拿村里的土地开玩笑吗?”一位老人的话让马小东心里沉甸甸的。
老人的想法绝不是个例,苗木腾退工作更不能耽搁。事不宜迟,马小东立即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连夜走访动员8户党员,率先腾退苗木并流转土地35亩,打开了工作局面。
“真没有想到我们能种出西红柿,还是年轻人有眼光、有魄力。”发展设施农业的第一年,那位老人品尝了园区种植的西红柿,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马小东说。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要靠党支部。羊槽村提出了打造“党旗映红胭脂川”品牌,建设党建驿站,推行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挂联诺”机制,以党支部引领、党小组负责、党员带动的方式帮着群众干、带着群众干。
依托“党支部+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羊槽村设施农业示范区共建设温棚39栋,发展冷凉果蔬10余种,带动群众就业80余人;打造的“鱼菜共生”复合型立体农业,填补了泾源县“鱼菜共生”循环经济的空白。村企联营建成的菌菇产业培育区,带动周边各村100余户村民发展菌菇产业,户均增收3000余元。3年时间,全村肉牛养殖量由2020年的850头增长至2300余头,建成百头以上“出户入园”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处,配套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
2022年,羊槽村人均纯收入13038.1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羊槽村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特色旅游村、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村、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村。
如今的羊槽村,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四通八达、产业多元发展、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乡村微景观嵌入诗画般的乡村环境,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风光引人入胜。
从美好蓝图到实景画卷,马小东和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走了4年。“按照‘一轴两带四区’规划,我们已完成了规划的80%。”马小东说,我们要充分利用羊槽村距离国家5A级景区崆峒山15公里、胭脂峡景区就在村内的独特优势,借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机遇,增强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记者 芦淑颖 樊永凤 实习生 兰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