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小岔乡小岔村移民安置点是“十三五”移民集中安置点,距小岔乡政府只有500米,总投资1600万元,占地135.96亩,分为居民安置区和产业配套区,其中居民安置区占地94.93亩,产业配套区占地41.03亩。安置点共安置来自小岔、李渠、吊岔、耳城4个村的移民户90户342人,主要以发展种养业、务工为主,从事农业生产66户,务工就业65户,安排公益性岗位41户41人。搬迁移民安置点后,移民群众依托产业发展、生态补偿、社会兜底、企业分红等形式,实现了每户都有两项以上增收项目,无零就业家庭。
行走在小岔村移民安置点干净整洁的巷道上,处处可见满脸笑意的村民。一眼望去,被整齐的房屋,干净的环境吸引;深入了解,被齐全的产业配套设施和已经落地的产业发展项目深深打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下,移民群众正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资产入股,分红到手心安定
要说资产分红,小岔村90户移民最有发言权。
2017年移民搬迁时,90户村民每户有1.5万元的配套产业发展资金,移民群众各自发展产业,资金显然不够。为了让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小岔村集中配套建设了肉牛养殖暖棚。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固原企业龙泰苑养殖场租用养殖暖棚,发展养殖产业。“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每年年底90户移民每户可获得1200元的固定分红。现在已经拿了三年分红收入。”小岔村村支书张文宝介绍,“村民分红可以拿十年。十年后,如果企业还继续租用场地,村上就和企业重新谈协议。如果企业不继续发展产业,养殖暖棚依然属于村民,村民可以自己发展产业。”
同时,养殖企业还回收小岔村村民种植的饲草,为村民增加收入,解决了村上40多户种植户的饲草销售问题,村上的循环经济也发展了起来。
村民务工之余在家编制生活永用品
这样一来,村民腾出了空闲,不仅能种好自家的几十亩土地,还可以外出务工。陈秀芳就是受益者,在村上的扶贫车间务工,由于年龄较大,手上的活相比年轻人较慢,为了赶上进度,丈夫韩治科一有时间,就来帮忙,这让她轻松了不少。“搬迁过来环境非常好,就是发展养殖有局限,乡上、村上为我们考虑周全,一下就放心了,日子有了盼头。”陈秀芳说:“如果再能搭上今年出户入园项目的顺风车,就更好了。”
出户入园,产业发展新方向
冬日的一天,小岔村的一场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让56岁的韩治科内心很是激动,离实现养牛计划又近了一步。
宣讲会上,小岔乡党委副书记甄长青结合小岔村的实际情况,把六中全会精神与村民的生产生活融会贯通,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详细讲解。“老百姓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奔波的日子越来越好,只有冬闲时,大家才有时间聚在一起。因此,宣讲要取得效果,一定要讲些老百姓爱听的话。”甄长青说。话爱听,自然有成效,韩治科就是典型,在宣讲间歇的时候,韩治科就细细地打听起来,村上明年有什么计划,还有什么好政策能享受上,一个个问题不仅问出了韩治科的疑问,也问出了村民的心声。
韩治科是2017年从十多公里外的耳城村搬迁到小岔村移民点的,“以前家在山上,水路电都不方便。现在不仅房子宽敞,水电网路齐全,交通也方便,这是享了国家政策好的实惠了。”由于移民点院落面积不大,发展养殖局限性强,因此刚搬迁的那几年,韩治科在老家发展养鸡产业,2000多只月子鸡让他每天忙忙碌碌。发展几年后,虽然有些成效和规模,但收益不尽人意,韩治科便结束了养鸡的行当。2021年,乡上争取的“十三五”移民集中安置点肉牛养殖出户入园项目,配套建设青贮池,今年即将开始建设,为有意愿养牛的农户提供硬件支持,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配草、统一防疫、统一补栏、统一出栏的模式,调动农户积极性,支持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确保让更多的农户通过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王斌在牛圈立忙活
王斌虽然也是移民户,但他老家在距离移民点不远的山沟里,虽说有些不方便,但不影响发展产业,因此他是移民点里率先发展养殖的村民之一。在老家的院子里,几孔窑洞已经破损,但牛棚却很安全,周边的空地上摆放着饲草料,一座不大的青贮池腌满了饲草,牛棚里6头牛,羊圈里8只养,让人看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我自己种了20多亩地,一年的饲草料就够了。”王斌说。
与韩治科相比,王斌更早走上了发展养牛产业的道路。韩治科满眼羡慕,但并不气馁,“只要抓住机会,我不怕迟,有好政策的支持就会发展得更快。”
电商服务,村民生活新气象
杨连连搭理货品
“你这辣子多少钱?”
“3块钱一斤。”
“西红柿呢?”
“也是3块!”
……
1月12日,小岔村移民点的连连便民门市部格外热闹,村民们进进出出,有说有笑,进门前都空着手,出门后个个提着袋子,装着蔬菜水果、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2021年4月,杨连连与美团优选合作,在自家门市部设置了网上购物自提点,这也是移民安置点上唯一一家网上自提点。因为村里居住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杨连连以为配送的次数不多,但没想到,中老年人网上购物也不落伍,连连便民门市部成了村民们常去的地方。目前,自提点已经帮杨连连挣了4000元。
“在小岔乡像这样的自提点有4家,几乎每天都有配送,买啥的都有。”杨连连一边用掸子清理玻璃柜台,一边往老式木货架上摆着日用品,火炉烧得正旺,小小的房子暖烘烘的。杨连连是从小岔村条件不好的村组搬迁到移民安置点的,遇上下雨下雪,老家的道路泥泞,出门都成了问题。搬迁至移民安置点,平整硬化的水泥路、宽敞整洁的房屋院落,让杨连连十分高兴。
家里6口人,除了两位老人,丈夫韩玉学和两个儿子都以务工为主,家庭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杨连连的丈夫韩玉学在彭阳县建筑工地务工,两个儿子在外地务工,照顾老人的重担落在了杨连连身上。村里给杨连连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有固定工资,她还一边种地,一边开门市部,不仅把老人照顾得周到,收入也增加了,基本实现了从“移民”到“安居”。
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小岔村共安排公益性岗位41户41人,务工就业65户,参加技能培训83户,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家庭收入。今年,彭阳县又开通了通往小岔的公交车,每天两趟,极大地方便了务工人员。“他们外出工作可以有更多收入,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现在就盼着两个儿子结婚了。”杨连连笑着说。
车间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
韩永玺在车间制作围裙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走进小岔村就业扶贫车间,机器运转的声音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让车间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两排缝纫机整齐摆放,村民韩永玺正在聚精会神缝制围裙,完成了一件件颜色艳丽、款式新颖的围裙。“我都记不清这是今天缝的第几条围裙了,每缝一件都有钱。”韩永玺腼腆地笑着,心里对这份工作十分认可。
韩永玺2020年从十多公里外的耳城村移民搬迁到小岔村移民点,家里共8口人,两位80多岁的老人,还有4个孩子,其中3个还在读书。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韩永玺少有机会外出务工,只能在家种植玉米、养殖家禽。“搬迁来以后,农闲时在扶贫车间工作,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照顾孩子,收入还相对稳定,生活就更有保障了。”韩永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搬到移民安置点后,房屋宽敞,水、电、网、交通方便,在扶贫车间里工作,是她最高兴的事。
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
小岔村有手工编织、刺绣、缝纫加工3个扶贫车间,8台电动缝纫机、8台裁案等配套设施。今年4月,韩永玺与车间签订了合同,开始上班。刚进入扶贫车间,韩永玺发现缝纫机都是电动的,这对于只接触过旧式踏板缝纫机的韩永玺来说,有些陌生。好在车间有技术指导员,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不论是制作围裙,还是缝被子或缝棉衣,韩永玺都能很快上手。从最初每天仅做10件左右,到现在每天最多可做48件,韩永玺的收入正在不断增加。
扶贫车间与移民点20人达成固定用工模式,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以“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模式激发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移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倍增。(记者:樊永凤 蔡雪莉 宋 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