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座城易,了解一座城难。与一方时空的“记忆”对话的方式有很多种,首选便是走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萧关路漫,固原弥坚,文物虽不会说话,却以独特的“沉默”守护着一方地域。走进固原博物馆,漫步在千年固原书写的丝路长河中,体味太白笔下的“古人不曾照今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文明序曲”——奏响史前乐章
固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固原是黄河中上游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人类的栖居繁衍和民族的交往聚合提供了理想场所。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是陶器的诞生。土,溶于水,淬于火,而成陶,从单纯地把弄泥土到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其天然性质,人类文明有了新的里程碑。
进入新石器时代,不同类型考古学文化遗址和遗存遍布固原山川,文化类型涵盖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以及晚期的齐家文化。彩绘双耳偏口陶壶,就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典型器物。
“1980年出土于原固原县中河乡高坡村的彩绘双耳偏口陶壶,泥质红陶,胎质薄而细,口偏在一旁,与口相对的一侧有把手,扁鼓腹下方左右两侧有对称耳。陶壶上面的图案以生活中常见的草叶、豆荚等为基本素材,绘制成质朴且富于想象的图案,给人以清新的艺术感受,是人类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固原博物馆讲解员张剑磊介绍。
“华戎交响”——擦亮先秦明珠
史料翻阅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固原正处于欧亚草原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当时生活在此地的义渠、乌氏等西戎民族十分崇尚动物,动物的机敏、强悍等天性被他们吸收并根植于灵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六盘山地区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遗物,包括兵器、车马器和动物纹牌饰等,其中尤以动物纹牌饰最具特色。动物纹金扣饰,正是北方系青铜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动物纹金扣饰,1981年出土于原固原县头营乡。主体纹饰为二虎二鹿,构成两组相同的虎噬鹿图案,将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精巧的扣饰反映了创作者对于自然界现象的敏锐观察与高超的表现技巧、丰富的想象力,追求神似但又不拘泥于动物本身,生动地再现了自然界动物咬斗的场景。通过这件扣饰,既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固原地区农耕兼游牧的文化风貌,又为战国中期北方系青铜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讲解员黄晓梦介绍。
“萧关纪颂”——拂起秦汉雄风
纵横捭阖,立梦统一。秦昭襄王时期,灭义渠戎国,筑长城拒胡,此时的固原逐渐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汉武帝时期增设安定郡,郡治在高平,也就是今天的固原,这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州郡级政权建制,由此奠定了固原的历史地位和政治格局。待张骞引来阵阵驼铃,固原便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两汉风云诡谲,朝那铭文青铜鼎担了重任,向我们娓娓道出这一时期的固原历史。
朝那铭文青铜鼎,1977年出土于今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古城村。腹部圆鼓三足鼎立,鼎身上暂刻着三段铭文,第一段铭文是“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第二段铭文是“今二斗一升乌氏”,第三段是“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提到朝那的读音大家肯定会疑惑,在先秦至两汉时期,朝那县是古羌族的活动范围,所以可以得出朝那是古羌族的词语,可翻译为‘龙’。这件鼎所刻的铭文内容反映出固原行政区域和度量衡的变化,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的量制以及朝那、乌氏两座古城址的确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讲解员杨雪介绍。
“金石鸿篇”——描绘融合之美
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丝绸之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欣欣向荣,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东西方商贸交往愈加频繁。当时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有两条,且固原作为两条丝绸之路的交会地带,将欧亚大陆连接起来,一度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都市,东西方往来的商人、使者均汇聚于此。作为固原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北魏漆棺画,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魏漆棺画,1981年出土于原固原县西郊乡雷祖庙村的一座北魏夫妇合葬墓中,出土时棺木已经完全腐朽,后经临摹拼对漆画大体得以修复。棺盖漆画上各有一垂帐房屋,屋下各一人端坐,旁有侍从,画面中间一道纵向长河,两侧饰有缠枝卷草纹和人面鸟身的仙人形象。前挡为宴饮图,屋内长方形榻上屈膝斜坐一中年男子,右手执耳杯,左手执麈尾,下方两侧各一菩萨。左右侧板图案各有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孝子连环画,中栏联珠龟甲纹,下栏为狩猎图。
“北魏漆棺画整体设计周密严谨,主次分明,体现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儒释道相交融的新面貌。它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北魏时期绘画的空白,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北朝绘画艺术及髹漆技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讲解员马荣介绍。
与北魏漆棺画并称为固原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的另外两件,是出自李贤夫妇合葬墓的鎏金银壶和凸钉玻璃碗。李贤,北周柱国大将军,是北魏、西魏、北周的三朝元老,和北周皇室的关系极为密切。1983年,在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发现李贤、吴辉夫妇合葬墓,出土文物丰富珍贵。
令人惊讶的是,虽为当地博物馆镇馆之宝,鎏金银壶却不是中国所出,而是来自古波斯萨珊王朝中的一件金属制品。此外,壶身故事里的人物和他们的服饰,又有印度的造型特点。融合众多文明符号的鎏金银壶,为何会出现在当时深处内陆的固原呢?
北周时期,固原被称为原州,大将军李贤时任原州刺史,长期执掌原州,守护着丝路贸易的畅通。据学者推测,鎏金银壶会出现在李贤的墓葬中,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皇帝的赏赐物,第二种可能是过往的商人进献于他的。“无论是何种推测,都可以向我们展现当时北朝人的生活面貌。借助于丝绸之路,他们看见了外面的世界,而后,走向外面的世界。”讲解员赵红说。
与鎏金银壶同期出土的凸钉玻璃碗,亦是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的玻璃制品,整器呈碧绿色,表面凸起的凹球面装饰曾流行于伊朗高原,因纪年明确,所以对确定同类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凸钉玻璃碗采用当时独有的烧吹技术制作而成,再用雕花技术加以整形,加之高级玻璃器皿在当时的价值要远高于黄金珠宝,于是便成了皇宫贵族们争相追捧的宝贝,也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描绘着固原昔日的风光与辉煌。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隋唐时期,国力雄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黄金时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都市,接待着来此经商和贸易的商人与使者,其中最活跃的就是昭武九姓人。
昭武九姓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索格底亚那地区的粟特人,其中有一支史国商队也是随着丝绸之路来此经商贸易并且落户,据有关专家推测,固原地区的史姓人有可能就是中亚人的后代。
1981年,一枚蓝色宝石印章出土于原固原县南郊史诃耽夫妇的棺床上,据推测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心爱之物。它整体呈圆形,一面抛光,一面雕刻有卧狮,其身后有树状物,树顶分为三株,形似花蕾,是波斯人生命树的象征。边缘逆时针雕刻有一圈铭文,可以翻译为“世界宽容”,讲解员杨洁介绍,史诃耽在当时掌管着官马事业,或许也想借此印章保佑马匹繁盛,充分显示了固原在当时国际商业贸易中的地位。
“边塞咏叹”——谱写古城巍峨
安史之乱掀起风尘之变,唐末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渐式微,固原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换了“身份”——逐渐从商贸军镇转变为军事重镇。北宋与西夏纷争不断,曾发生过三场大规模战役,其中“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战役”,就发生在位于宋夏交界处的固原。至元代,安西王府设于六盘山开城镇,固原的地方政权建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时期,固原古城开始被不断加固修缮,经过历代修葺后整体呈“回”字形布局。
“固原古城最早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所筑的是内城,而在北周时期,又在内城外围修筑了城郭,从而奠定了固原城‘回’字形的布局。北宋时期又修筑了瓮城及马面。明万历年间,在固原城外以砖加包,成为古代北方屈指可数的‘砖包城’之一。”讲解员沙梅介绍。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历史带给我们的财富,非千百字可以描述。欲想懂得一座城,品得一段史,就走进博物馆吧,和作为时空旅行者的文物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记者:杨吉儿 芦淑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