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阳光照耀下的六盘大地仍略带暖意。
走进隆德县凤岭乡冯碑村的村集体肉牛养殖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伸长了脑袋,围在食槽前吃草料,细心的“牛倌”李志军看到有的牛把槽里的料拱到槽沿,便拿起木耙子归置起来。
“这可是我们村里大家伙儿的‘宝贝’,可得操心照顾好,铡草配料、添料蓄水、清扫牛棚、畜禽防疫,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李志军笑着说。牛棚旁边的空地上,一台挖掘机正在施工作业,“为了让牛享受到充足的采光和通风,村上打算再建一栋露天牛棚。”李志军补充道。
2017年,冯碑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培育和发展肉牛养殖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村民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通过从自治区财政厅争取项目资金,成立了隆德县凤岭乡冯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久后,首批从甘肃武威购买的31头西门塔尔牛进村入栏。
打好“牛算盘”,算好经济账。从建棚到扩棚、从养牛进栏、补栏到出栏、从买牛到卖牛,冯碑村通过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冻配改良、饲草青贮和防疫消毒养殖技术、做好牛市场“媒人”,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出栏肉牛等方式,让村上的牛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目前,全村依靠肉牛养殖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
设立在村部院里的冯家塬磨坊,锃亮的面粉机正在高效运转,伴随着机器的隆隆作响,经过筛挑、清洗、去皮、研磨等多道工序,一粒粒颗粒饱满的小麦被加工成雪白的面粉。
村民梁映军将加工好的几袋面粉摆放整齐后,突然卖起了关子:“我带你们看点不一样的。”紧跟步伐来到对面一处加工车间,5台传统的石头磨盘呈现眼前,他将一袋荞麦倒入磨盘里,电动石磨一番转动后,带有麦香味的荞麦很快被磨成荞面。“我们的石磨面粉不含添加剂,保留了麦子原有的营养成分,吃起来口感更筋道,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梁映军说。
冯碑村历来有石磨磨面的传统,加之全村一半以上的耕地种植小麦,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和种植优势走好产业发展新路子?
2018年,冯碑村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商量决定利用本村丰富的粮食资源,因地制宜建磨坊、卖面粉,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
“麦”出乡村振兴新步伐,“磨”出村集体产业发展新路子。如今,冯碑村的石磨面粉作为“凤岭八珍”农副产品之一打出了“特色牌”,也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张“新名片”,年产面粉40吨,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同时,激活了“强村富民”内生动力。2019年,冯碑村荣获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强村”。
多条腿走路,发展有希望。近两年来,冯碑村采取村集体代种代管、企业带动、农户自种等方式,试种水果玉米并喜获丰收。
为了解决水果玉米保鲜期短、损耗大等问题,2021年9月,冯碑村建成隆德县凤康食品厂,引进一套食品冷冻仓储设备,对当地种植的水果玉米、苹果、苦苦菜、菊花、杏仁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销售。
车间里的作业流水线上,摆放着经过剥皮、脱粒、冻干后的水果玉米粒,村民李红艳手脚麻利地对其进行分拣、装袋。据了解,打包装箱好的水果玉米粒、苹果干等产品,主要通过抖音、微信、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目前销售额已达10万多元。
“2019年以来,冯碑村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连续3年每年给村民分红9万多元,剩余资金用于继续发展村集体产业。今年,我们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30万元。”冯碑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忠高兴地说。
有产业融合、有品牌带动、有群众参与,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冯碑村将立足自身优势,养好每一头牛、磨好每一袋面、加工好每一份农产品,同步发展肉牛养殖、石磨面粉、食品加工三大村集体产业,努力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本,托起全村百姓的致富梦、幸福梦。(记者: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