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果北种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子
先进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工作人员为木瓜树剪枝
网络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
单南村“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园区投入使用
单南村村貌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描绘了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给我们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征程上,我们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磅礴力量。
南果北种闯新路
入冬后的固原,寒气袭人。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棚里,生机盎然,暖意融融。
一排排离地一米多高的“井”字型支架上,翠绿粗壮的枝条垂吊两侧,红彤彤、圆鼓鼓的火龙果挂满枝条。一排排火龙果植株之间,套种着十多株木瓜树,树干上结满了果实,郁郁葱葱,长势旺盛。相邻的另一栋大棚里,一颗颗百香果藏匿在翠绿的藤蔓间,果香扑鼻……各种热带水果让这里展现出一番旖旎的南国风情。
南方水果在北方“安家落户”,稀罕又新鲜。园区经营者杨波运用科技力量,打破了果树种植季节和地域限制,实现南果北种,提前上市、反季销售。
2017年,在外从事商贸流通生意的杨波应朋友之邀,到北京、山东、山西等地游玩,从当地的休闲农业中嗅得了商机,决定返乡创业致力于新农业发展。
返乡第一年,杨波在原州区头营镇胡大堡村承包蔬菜大棚,试种火龙果。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下,杨波的火龙果当年喜获丰收。两年后,姚磨村建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当杨波在园区看到采用国内一流技术建造的36栋高标准大棚,水肥一体机和净化水、防虫蚊、宽带网线、温湿控制、通风等设备一应俱全时,他兴奋不已。
杨波立即向原州区有关部门申请承包大棚,签订经营合同后,又前往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张泽煌、韦晓霞的指导下,引进百香果、无花果、木瓜等热带水果。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创新者胜。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坚持每年为姚磨村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供特色作物新品种和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园区科研管理水平,促进园区科技转型,拓宽市场销路。目前,基地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光、温、湿均采用智能化电控装置;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术;蔬菜、花卉种植采用基质、水培、无土栽培等方法。“高科技的运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杨波说。
南果北种闯出了农业种植新路子,也带动当地农户种出了增收好“钱”景。47岁的马秀萍在园区干了3年多,主要负责修剪枝条、摘母苗、打扠等,每月收入3000多元。“园区离家近,上班方便还能照顾家,两不误。”马秀萍说,“我们这里种植的水果品质新鲜,施农家肥无公害,营养丰富,每到周末就会有市民带孩子来采摘。”
近年来,姚磨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赋能加力。
姚磨村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00亩,已建成火龙果、百香果、长果桑等观光科普采摘设施大棚36栋,鱼菜共生系统1栋,露地菜园认领区36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我们将深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引擎、服务业为支撑’的多产融合发展生动局面。”杨波说。
支部引领强产业
连日来,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村口口相传,在农户家里、田间地头、牛棚圈舍,乡亲们见面聊天,谈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76岁的边万义党龄52年,单南村的发展变化,他看在眼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些关于乡村振兴的话语让他信心倍增。“咱就是农民,关心的就是自己的饭碗,国家都给咱操心着呢。”边万义说,“单南村是养殖大村,只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精,有了政策支持,发展就不是问题。”
边万义的话也是单南村群众的心里话。每天天刚蒙蒙亮,单南村南山脚下的“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园区就活跃起来了,养殖人员开着送料车忙着投放饲料。这个8月底投入运营的项目为单南村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单南村地处甘宁两省区三县交界处,位于美丽的葫芦河东岸,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尤其是1935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毛泽东夜宿单家集,为这里留下了永恒的革命财富,在当地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
近年来,单南村坚持红色党建引领,立足产业优势,依托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养殖品种,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养殖业,切实将红色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按照“党支部+红色资源+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建“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模式,把党员示范岗、先锋模范岗设到田间地头、牛棚圈舍。
单南村素有西吉“旱码头”之称,有着西北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肉牛饲养量逐年扩大,养殖成为单南村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因圈舍面积、土地等条件限制,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加之分散养殖,产生大量牛粪,缺乏科学统一管理,导致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如何解决养殖与环保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单南村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对此,单南村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按照支部结对共建促共同提升要求,今年4月,通过整合资金、养殖大户参与入股等方式,把单南、洞洞、上村、团庄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400万元集中到园区,加上自筹资金2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2.83亩“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园区,建设800平方米牛棚8座、540立方米青贮池8座、1000平方米干草棚1座、600平方米堆粪棚1座。
“园区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养殖模式,整合资源成立兴云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养殖大户8户到16户,养殖肉牛600头以上。” 负责园区建设的单南村党支部副书记边斌说。
“让肉牛‘出户入园’,通过集中托管代养、入股等方式发展肉牛养殖,不仅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环境卫生,还为群众构建起‘经营收益+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多渠道增收的长效机制。”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说。园区按照统一采购品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饲喂时间、统一喂养标准、统一防疫标准、统一防疫时间的要求,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辐射带动结对共建村及周边养殖户积极发展肉牛产业,构建起“支部联建、村社联建”功能性党建联合体,将分散作业的养殖户联合起来,变“各自干”为“联合干”,让养殖业在产业链上不断壮大,形成了养殖、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园区每年可创收48万元以上,除去管理费用,可为结对共建村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部分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一部分作为累计资金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部分为全体股民进行分红。
“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商飞集团助跑成了一个亮点。”边斌说。
2021年4月,中国商飞集团投入10万元,建成总面积160平方米党建展厅、党员活动室等,推动单南村将红色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党建室的建成既解决了党员活动场地狭小的问题,又让党员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边斌说。
今年8月,中国商飞集团又投入资金100万元,在“出户入园”养殖园区建设年产6万吨饲草料加工车间,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红色党建引领,商飞集团投入资金,夯实了产业基础,也让群众在产业链上有收益。”边斌说。目前,单南村活畜交易市场年活牛交易量达20万头,交易额近40亿元,集日活牛交易量1500多头,牛羊肉产品已远销新疆、内蒙古、陕西、广东、深圳等省市区。2021年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全村牛存栏量达5780头,养殖收入占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占养殖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以上。(记者:胡 欣 樊永凤 实习生 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