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深秋时节,阴雨绵绵,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按原计划来到西吉县,与县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会合后,走进了位于将台堡镇的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对200余种玉米进行“检阅”。
“今年春夏天气干旱,但宁玉49号玉米果穗却没有秃尖,非常难得。”剥开一颗宁玉49号玉米皮,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李新笑着说。
李新长期从事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从2010年开始,他所在的团队主要在固原开展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玉米和马铃薯是宁南山区的两大主栽作物。近年来,随着我市养殖业的发展,玉米面积不断扩大。“针对宁夏目前青贮饲料产量不足和品质不佳等突出问题,开展耐旱、中早熟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既能避免马铃薯连作障碍,又可以为宁南山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保障。”李新说。
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团队确定了在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3个试验点进行组合鉴定的思路和方案,并在宁夏农科院永宁、园林场基地和海南省进行玉米品种配制组合。由于各县区海拔、积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差异大,要求品种的适应性要好,使得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难度增加。
每年4月至10月初,玉米团队课题组5名工作人员一直在宁夏山区和灌区不停奔波。从玉米试验播种、出苗、抽穗,到开花、成熟,他们认真观察生长情况,一一记录。10月下旬至次年3月,团队又赶到海南开展玉米加代和繁育工作。在海南的日子,是极其难熬的,工作辛苦不说,还得忍受蚊虫叮咬的痛苦,忍受与父母妻儿分离的寂寞和辛酸。
厚积而薄发。十年来,他们在宁南山区鉴定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组合3000余份。目前,已经育成宁玉49号、宁科玉8号、宁科玉9号等一批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和新组合。“今年,宁玉49号通过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也是第一个出自固原的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新品种。近几年的试验数据显示,亩产量平均在900公斤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在宁夏南部山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李新说。
玉米有了新品种,马铃薯育种同样有所创新。
走进马莲乡的马铃薯试验示范展示园,看着地里种植的马铃薯,工作人员巩檑却发起愁来。“进入秋季,雨水增多,马铃薯地下块茎开始恢复生长,容易形成畸形薯。”巩檑说。
马铃薯种薯加工、三粉生产及高质量淀粉加工等产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生物育种又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技术“芯片”。这块试验示范展示园内种植着近400个马铃薯品种,是巩檑所属的马铃薯分子育种团队“战场”之一。
从2014年开始,他们在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以干物质含量、抗旱性、水分利用效率等重要性状的决定基因和精准鉴定技术为切入点,努力为马铃薯分子育种安上精准制导系统,助力经验育种跨入精确育种,从而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
“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以有性杂交为主,亲本的选配和子代的鉴选是考验育种工作人员功力的两个关键环节,这使得马铃薯杂交育种过程充满了经验性和机遇性。碰上极端天气,基地的马铃薯种薯就会烂在地里。”巩檑介绍道。受各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马铃薯分子育种进展缓慢,但他们始终坚定前行。
通过多年努力,马铃薯团队筛选出抗旱强、干物质含量高、综合抗病性好的种质材料20余份;鉴定出抗旱性、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含量等重要调控基因8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登记成果2项,还有一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育种工作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玉米还是马铃薯,为促进农业持续创新和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支撑,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李新说。
(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余亚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