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村的农民靠养牛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不过,如何处理堆积的牛粪倒成了农户们的烦心事。
一烦,牛粪多,无处堆放;二愁,牛粪堆放在院子里,造成环境污染;三忧,家里收入来源主要靠养牛,如果发展壮大养殖业,只能卖掉牛才能循环资金,但目前正是牛长膘的时候,牛卖了实在可惜。
2020年8月,川口村的农民受惠于“牛粪银行”,烦心事迎刃而解。
“牛粪银行”外景。西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牛粪有去处 院子变干净
兴隆镇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南部。
自脱贫攻坚以来,西吉县兴隆镇大力发展养殖业。截至2021年年底,兴隆镇肉牛饲养量13.2万头,养殖户4422户,成为全县有名的养殖大镇。
标准化养殖场一角。西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县城出发,开车约20分才能到兴隆镇川口村村民古西武家里。
古西武养了9头肉牛,一家已如期脱贫。走进家门,整个院落干干净净,没有牛粪的臭味。
以前,古西武家的牛粪要么堆放在牛棚附近,要么堆放在院门口。“不只是我一家,大家都这么堆放着,村上干部来检查,每次都提到我家的牛粪堆放问题,可我也没有办法。”古西武无奈地说。
2020年8月,川口村通过闽宁扶持资金,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引进宁夏源龙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注入资金,成立扶贫车间,带动脱贫监测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一套收购、存储牛粪、加工、销售有机肥、以牛粪兑换有机肥的方法,摸索出带动村民致富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为“牛粪银行”。
“牛粪怎么收?”得知这一消息后,古西武上前打听了一番,“每天都收吗?”
“只要够1m³,不掺水,符合我们的标准,你在我们上班时间拉到扶贫车间,我们就收。”“牛粪银行”的工作人员说。
2020年8月,古西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家里堆放的近6m³牛粪,运送到“牛粪银行”。
古西武和他的牛。人民网 穆国虎摄
从此,古西武再也不用为牛粪堆放的问题发愁,村上干部再来检查时,都会笑着说:“老古的院子真干净。”
兑换存储 “一石三鸟”
靠养殖业脱贫致富之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宜居宜业工作中,难在哪里?
“难在牛粪的处理上。”兴隆镇党委副书记王正涛坦言,过去牛羊少,老百姓将牛粪堆放在院子里,盖上土,等来年开春,再运到田里施肥。现在不同了,兴隆镇几乎家家户户在养牛,而且还不少,少则七八头,多则上百头,“牛粪多了,怎么处理?还真是个难事。”
今年42岁的王海龙,是“牛粪银行”的负责人。在开办“牛粪银行”之前,从事过多年的化肥经销生意。“在化肥经销过程中,我了解到兴隆镇种蔬菜的农户,需要有机肥。”王海龙说,当地使用的有机肥多为外地产品,价格高,老百姓一时接受不了。
找到商机的王海龙,买上设备,带上弟弟开始挨家挨户上门用牛粪做有机肥。“在村民家门口做有机肥,还不符合环保要求。”王海龙说,只能走集中处理的路子。
有机肥生产车间。西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经过兴隆镇党委、政府及川口村的支持,王海龙在川口村建起了扶贫车间,专门集中收购牛粪。1m³牛粪收购价40元,而且是现结,前来将牛粪兑换成现金的养殖户越来越多,古西武更是周周来的忠实“客户”。
据王海龙介绍,有机肥在制作过程中,能将牛粪中的虫卵和草籽灭杀掉,肥效更好,还能有效改良土壤。“牛粪银行”还提供测土配肥服务,根据耕地地力和所种作物的不同调配出不同的肥料。
然而,工作在一开始运行时并不顺利。有机肥生产出来后,外地有市场,当地老百姓不接受。“有机肥在当地卖不动。”王海龙回想起当初的窘境,笑了笑。
通过走访,王海龙发现,当地农户不是不愿意往田里施有机肥,而是农户不愿意掏钱买有机肥。
捕捉到农户的想法后,王海龙推出牛粪兑换有机肥的业务,即1m³牛粪兑换0.5m³有机肥。“既可以现场兑换有机肥,也可以先开票,等来年开春凭票支取有机肥,跟银行的‘凭票支取’业务一模一样。”王海龙说,这种方式可谓“一石三鸟”:既解决了农户牛粪存放难,又解决农户将有机肥拉回去存放难的问题,企业也打通了有机肥的销路。
兑换有机肥的农民(资料图)。西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牛粪银行”的有机肥,不仅在兴隆镇畅销,还销往甘肃静宁、陕西杨陵以及宁夏区内各县区。
变废为宝 助农增收
“你别小看这牛粪,老百姓一年换不少钱呢。”在川口村的“牛粪银行”办公室,王海龙翻开了《牛粪银行入库单》。
“7月24日,古西武,交2.2方,88元。”
“7月25日,刘永军,交6.4方,256元。”
“7月26日,摆世刚,交12.5方,500元。”
……
王海龙边翻单据边念数字。目前,川口村的“牛粪银行”最大容量为6万m³,至今已收购牛粪1.5万m³。经翻阅凭据推算,“牛粪银行”每天能收牛粪近80m³,预计到来年2月,牛粪的存储量将达到3万m³。
《牛粪银行入库单》。人民网 穆国虎摄
据了解,以川口村为中心,周边村子近60%的农户将牛粪交到了“牛粪银行”,其中兑换现金与存储换有机肥的农户各占一半。
“古西武家牛少,一周交一次,一年牛粪能卖4000多元。”王海龙说,将牛粪换成现金后,农户就有了发展养殖业的循环资金,“古西武就这样循环发展的。”
在解决了诸多问题的同时,“牛粪银行”还带动川口村脱贫监测户增收致富。
据王海龙介绍,扶贫车间在建设初期,得到46.3万元的闽宁扶贫资金支持,川口村与小段村将各自的100万元壮大村集体资金入股,集体做大项目,带动当地居民就近就业。
目前,“牛粪银行”扶贫车间有工人17人,9人来自脱贫监测户。他们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休息两小时,人均月工资3000元,每月12日发上月工资,全部通过网银转到工人的工资卡上。
“单生虎是车间工人,上个月的工资994元,干了不到一周。苏克花全勤,上月工资4500元,她开翻抛机,还负责打扫发酵场的卫生。”王海龙指着网银的转账记录说,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牛粪银行”车间一角。西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恰遇一辆农用三轮车驶进了“牛粪银行”扶贫车间,工作人员通过测量长宽高,确认牛粪量后,财务人员开票,农户将牛粪拉到了指定位置,卸掉。一旁工人开着牛粪翻抛机,将当天收购的牛粪翻抛、腐熟,等温度达标后,再做成有机肥。
“‘牛粪银行’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了农村环境卫生,还有利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后,实现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正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