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王秀玲反复修改完善小说,改到满意后,她决定学习操作电脑。白天,王秀玲在餐馆洗碗。晚上,她在网吧兼职打扫卫生,一闲下来,就学习电脑打字。她办了一张夜间充值卡,但是学习电脑打字的速度很慢。
“网吧里收银的小姑娘会用五笔输入法打字,我们关系处得好,她帮我打字,最终把小说稿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黄河文学》的编辑。”王秀玲说。那时候,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现为北方民族大学)门前有个报刊亭,里面有很多当期的文学刊物,其中就有《黄河文学》《朔方》等。自从把电子稿发到《黄河文学》编辑部后,王秀玲每次路过报刊亭,都会停下来看看,并叮嘱报刊亭的老板帮她留意。
2008年5月,小说《收狗的女人》在《黄河文学》上刊发了。王秀玲拿着那一期《黄河文学》,抑制不住地站在马路上哭了出来。“过路的行人纷纷侧目看我,有位老太太上前询问,我当时也顾不上理会旁人。报刊亭的老板隔着玻璃窗静静地看着我,他明白我等待的心情。”王秀玲说。
小说的发表让王秀玲看到了希望。“我在饭店里洗碗一个月能挣400元,在网吧里打扫一个月的卫生能挣150元,当时这篇小说的稿费有200多元。我喜爱的文字给我带来了收入,让我更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王秀玲说。
自此,王秀玲在打工的同时抽空写作,她的作品在《彭阳文学》《六盘山》《朔方》《黄河文学》等期刊发表,也得到了编辑老师的指导。随着一篇篇作品陆续发表,王秀玲的打工生活有了更多色彩。她说:“因为写作,我被邀请参加了一些文学活动,认识了很多文人,他们都给予我支持、帮助,这股温暖和关心成为我坚持文学创作的力量。”
2013年,王秀玲加入了宁夏作家协会。之后,她当过保洁员、导购、库房保管员、洗衣工等,这些职业丰富了她的经历。她曾在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学习,在那里,她学到了更多的写作技巧。
2017年,王秀玲的两个孩子分别上了大学、当了兵,她和丈夫回到了彭阳县城,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工作之余,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自考。
王秀玲依然在写作的路上摸索、跋涉中。知识的匮乏、漂泊不定的生活,曾经使她退缩过、犹豫过,也想过放弃。王秀玲说,这些年,她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鼓励和鞭策,感受到了亲友、老师的支持与帮助,这也成了她坚持创作的动力。
如今,48岁的王秀玲已经发表小说和散文50余万字,获得《黄河文学》双年奖“新人新作奖”等奖项,逐渐成为彭阳县小有名气的农民作家。
5月的涝池村,塬上春意盎然,家家门前柳色新,户户庭院桃花红,田间随处可见人们春耕的身影,其中就有王秀玲。“我热爱这片土地,我的小说都是以农村的人物和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我依然在种地、干家务,和过去一样。”王秀玲说。
这个春天对她来说,意义非凡,《收狗的女人》小说集正式出版,她实现了自己曾经最大的愿望。王秀玲说,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让她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收狗的女人》这本书里收录了王秀玲的19篇短篇小说,她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乡村往事,描绘出丰富、富有生机的乡村生活图景和人们为了幸福生活而奋力奔走的故事。她给书起名为《收狗的女人》,是因为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名农村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脱贫致富的故事。《收狗的女人》在王秀玲心里就像一颗种子,那个身材高大的农村妇女是自己的榜样。王秀玲在这本书最前面写着:“如果说我有一个作家的梦想,实属有些大言不惭。可农村妇女也有自己的生活,有了生活也就有了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动力,我的动力是我要通过自己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我知道,我的这一追求不能改变什么,但我的内心是踏实的,有目的的。我想把和我的父亲、母亲一样的人,我的工友一样的人,我自己一样的人的素材变个形式记下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不熟悉、不了解我们的人知道,我们虽然下着最苦的力气,接纳着最微薄的收入,可我们依然生活着、快乐着、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