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家集,地处西吉县兴隆镇南部,宁夏、甘肃两省区交界地带。
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贸易发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旱码头”;
红军三过单家集留下的红色故事和“军民鱼水情,回汉一家亲”的不朽佳话,见证了这里成为党的民族政策最早实践地之一;
二十世纪初,宁南山区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和西北地区最大的村级畜产品交易市场落址于此,带来了人气,加快了地域繁荣……
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时代的进步。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单家集人的血脉,当地群众珍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深厚友谊,交流交融、生息繁衍,这片红色的热土,焕发着源源不断的活力。
“军民鱼水情,回汉一家亲”
单家集又名单明。村落形成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山东单姓客商经商迁居此地。“单家集”的得名,与当地发达的集市贸易有关。因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驿站,清朝中后期已形成规模较大的商业集市。
走进单家集,穿村而过的省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来熙攘,优越地理位置带来的繁华景象一目了然。
主街一侧民族团结广场矗立的民族团结纪念碑上,正中一颗五星熠熠生辉。
广场不远处的陕义堂清真寺,已有115年历史,寺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相邻一座灰砖瓦格调的古朴建筑,院内居中一间木格窗棂的土木结构房屋,门扇上密布的累累弹孔,记录了87年前的硝烟。
“有的孔眼里还能看到弹壳皮。”单家集单南村前一任党支部书记单云,是听着父辈讲述红军三过单家集的故事长大的,如今,他接过这支接力棒,把这些故事继续讲给后辈,留住了单家集的红色记忆。
单云说:“了解红色故事,是为了感悟革命精神,是教育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番激励人心的开场后,一段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途经六盘山少数民族地区,进驻单家集后,为尊重回族宗教信仰与生活风俗习惯,严格执行“三大禁令、四项注意”,为老百姓送药治病、排忧解难。当地群众为红军筹粮备款,还有不少的回族青年自愿参加了红军,建立了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军长程子华将一面写有“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送给了当地群众。
1935年9月20日,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在甘肃岷县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部队根据革命形势作出了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因为有之前建立的群众基础,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时,当地群众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在陕义堂清真寺北厢房与当地声望很高的宗教人士马德海老人促膝长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故事。
山区10月寒气逼人,当晚,大部分红军指战员不愿打扰群众,大都露宿村外和街道两旁的屋檐下,群众深受感动,拿出自家棉袄、毛毡为红军战士御寒。毛泽东住在清真寺旁张春德家的西厢房里。出于敬重,张春德把炕烧得很热,但毛主席是南方人,不习惯睡热炕,张春德就把门板拆下来,铺上羊毛毡,使主席睡了个好觉。
单云指着门板上的弹孔说,毛主席和红军离开单家集三五个小时后,国民党的4架飞机轰鸣而来,投下7枚炸弹轰炸陕义堂清真寺,张春德家西厢房的门板上留下20多处弹痕。张春德一家也躲藏到杨河亲戚家,半年后才回来居住。解放后,在周边的枯井里和粮台上,还发现了没有爆炸的炮弹。
1936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西方野战军下辖一军团代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率领西征军来到单家集,驻扎40多天,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这次,红军协助当地群众在单家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静宁县委员会,选举产生了静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西吉县境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单南清真寺和单北清真寺成为当地群众革命活动的中心,负责给红军筹粮备款,为以后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提供了物质保障。
激情燃烧的岁月已远去,但矢志不渝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沉淀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2021年,单家集建成村史馆,出版了西吉县第一部村志——《单家集村志》,以铭记历史,教育后人。
跟党走,日子越过越红火
民族团结碑的碑文,记载了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的故事,也铭刻下单家集人感念党恩、饮水思源、团结奋进的志向。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单家集群众第一次自发捐款修建了民族团结纪念碑和占地80平方米的园地。200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单家集群众第二次捐款集资,21户村民举家搬迁让出宅基地,兴建了占地72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和以汉、阿拉伯两种文字铭刻着“人民救星 伟大领袖”的纪念碑。
历史镌刻在单家集人的记忆中,团结的故事在单家集续写。
单云担任村支书近二十年,见证了单家集得益于党的富民好政策,迎来的发展和变化,这其间,少不了民族团结的推动。
“单家集98%的村民是回族,回汉两族群众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单家集人不仅留住了民族团结的根,还让它茁壮成长,硕果盈枝。”单云说。
村里涌现出了不少像汉族“赤脚医生”边万忠一样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今年换届选举,单南村的回族群众选出了汉族村支书边斌,寄予他带领村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望。
革命火种,谱写民族团结史歌,长征精神,光照后人。
在村史馆的陈列室有一面载誉墙,是自新中国建设以来单家集人获得过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荣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承载着单家集人热爱党、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奋斗的真实写照。
单秀明老人,获得过全国农村小康村带头人、改革开放三八红旗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作为一家之长,她引领一家四代人传承红色文化、塑造红色家风,成为当地一面鲜红的旗帜。
单秀明196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是她生长在红色革命圣地单家集,二是源自从小受到母亲红色基因的熏陶和影响。
单秀明的母亲许维英18岁时从甘肃秦安县讨饭到了单家集,嫁给一位单姓人家。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三过单家集,撒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许维英就是在此成长起来的党的女儿,也是单家集第一个入党的妇女。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妇女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维英在1965年国庆节时,随少数民族代表团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如许维英、单秀明一般,单忠信、边万忠、单思诚、许文杰、沙义祥、边永群、单发俊、单晓娟……这些聪明、勤劳、优秀的单家集人,在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中,树立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民族团结典范,推动着单家集的发展。
边斌介绍时满心感慨:“先辈们在艰难困苦的建设时期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奋斗、勇往直前,我们虽然过上了好日子,但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一代人应有一代人的担当。”
单家集现在由单南和单北两个行政村组成,1000余户4000多人,全部耕地不足万亩。
地处国家级贫困县,曾经,单家集人也为解决生计问题,一辈辈与贫困顽强斗争。在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单家集发扬传统,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村立集,发展壮大集贸市场,成为六盘山片区脱贫致富的典型村落,受到中央、区市多次表彰。
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始建于1992年,当时占地面积只有3亩多,牛羊交易仅限于本地,每个集日成交百余头牛。随着养牛产业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增大,经过三次搬迁,2002年,占地面积75亩的新址落地单南村,形成周边乃至西北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目前,市场年交易肉牛约40万头,交易额超过50亿元。
一个市场延链成条,激活多项产业,给单北、单南两个村带来了发展机遇。不仅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村里的餐饮、住宿、货运、农资销售等也风生水起,市场带来的连锁反应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单梦林是活畜交易市场上的常客,也是单北村的贩牛养牛大户,每逢集日,都要在市场上选购一批牛,装车运出。他15岁便跟随父亲学习养牛、贩牛,2014年,将第一车牛运往广东潮汕地区,打开了销路,独自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几年,他每年都有上百万元的稳定收入。去年村里建成“出户入园”项目,他和其他7名养殖大户将400头牛送进园区,自己还承担了园区负责人。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家门口的交易市场,让他对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
因为村里发展空间扩大,近十年来,不仅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部分大学毕业生也选择回家乡创业。村里留住了年轻人,发展活力迸发。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目前,单家集形成了以牛羊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格局,产品远销新疆、内蒙古、陕西、河南、广东、海南等十多个省区。
2021年,西吉县又为单家集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年屠宰量10万头的标准化屠宰场,发展肉牛分割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进一步延链壮链。
除此之外,单家集肉牛交易市场线上交易中心即将建成运行,投资800万元的市场扩容项目也已立项建设……一个有故事的传统村落,正在走向更远的远方。(记者:柳 睿 张艺菲 封 聪 芦淑颖 安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