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固原,万物并秀,青山如黛。走进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山峦起伏、密林如屏、溪流潺潺,深浅不一的绿渐次延展。多年来,六盘儿女争当生态卫士,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书写生态环境精彩蝶变华章。
六盘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保护区生态逐年改善,构建起秦岭到六盘山南北动物迁徙的生态廊道,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安稳的“家”。“自1986年第一次科学考察以来,植物从788种增加到1224种,脊椎动物从180多种增加到373种,无脊椎动物从900多种增加到3554种。”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董克库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市持之以恒改山治水、植树造林、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在黄土地上绘制壮美画卷。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旱作梯田,被誉为大地“指纹”;“纯手工”打造的整地林带,可以绕赤道三圈半;森林覆盖率不断增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97%,出境水断面水质均符合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环境越来越美,生意随之越来越好做。”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巧媳妇农庄负责人冶三成开心地说,“从没想过年收入能有二三十万元,靠着旅游景区开办农家乐增收,路子算是走对了。”盛夏,全国各地开启“蒸笼”模式时,固原凉而不寒、润而不湿的18℃的夏天,成为天南海北游客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
昔日“荒山”变“绿岛”、“枯滩”变“湿地”,美丽固原展露新颜;天蓝、地绿、水清、物美、业旺,成为固原的亮丽标签;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全域都是景、四季皆可游,成为固原文旅新常态。山川多姿多彩、农村宜居宜业,勾勒出一幅现代版山水画;绿水青山,承载起六盘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日的固原,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与绿色交相辉映。
彭阳县姚河塬“获国”遗址的发现,弥补了整个西北地区西周时期没有分封国的历史,国宝文物波斯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见证着中外历史文化的交流,展现了丝路文化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战国秦长城、边塞萧关、须弥山石窟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近年来,我市各族群众精神相依,共育六盘山下“石榴花儿红”,以彩塑、刺绣、砖雕、六盘花儿、高台马社火为代表的民间文艺文创,多姿多彩、多元一体,涵养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精粹。
依托洁净的大气、土壤、水源等优势资源,六盘儿女辛勤耕耘、精心浇灌,打造出驰名区内外的黄牛肉、冷凉蔬菜、马铃薯等“土特产”,培育出红梅杏、土蜂蜜、“红军粉”、朝那鸡等农特产品及全牛宴、“九碗十三花”、五香羊羔头、暖锅子、蒸鸡等特色美食。
“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发农耕体验、农业研学、忆苦思甜、休闲疗养等乡村旅游产品。”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依托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旅游,联合村民建民宿、木屋、星空酒店,共同发展乡村旅游,7个月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今日的固原,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生态优先战略”列为“五大战略”之一,作出“打造绿色生态宝地和打造宜居宜业城镇”的具体部署,赋予固原市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的新使命和“生态文旅特色市”的新定位。
我市抢抓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境内历史文化内涵及特色产业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兴旅、以旅带农,既打山水牌、文化牌,又打农业牌,下好农文旅融合发展先手棋,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规划生态休闲避暑、长征精神感悟、长城丝路文化、田园梯田乡村、非遗文化民宿5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引客入固”计划,推出旅游企业奖补等政策,持续打响“天高云淡六盘山”旅游品牌。
“来村里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我要把子女从外地叫回来,开办农家乐增加收入。”看着门前正在修建的旅游驿站和停车场,63岁的彭阳县白阳镇阳洼村村民郭俊贤说出了心中的打算。今年上半年,我市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3.7%和32.8%,带动批发零售、住餐、销售营业额增长。
好生态催生新业态,美丽乡村孕育幸福产业。各县区发挥资源优势,一户一策、一村一品牌,全域全景打造,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民宿串珠成链。截至目前,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9个、宁夏特色旅游村29个,三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177家,休闲农业从业人员4765人,带动农户4830户。
向绿而行,固原从未止步。城乡统筹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美与富辩证统一、人与物全面促进、古与今交相辉映,一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今日的固原,生态优先贯穿发展始终,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底色,“红色固原、绿色发展”的底气和信心越来越足,“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道路越走越宽。(记者 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