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又是一个美丽黄昏。站在张易堡子梁上,蓝天上南飞的大雁,高堡山下静静流淌的葫芦河,漫山遍野红彤彤的秋叶,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身为张易人,应该了解张易的“前世”和“今生”,而要了解这一切,还要从遥远的古代说起……
历史渊源说张易
早在3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在原州境内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清水河谷地带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大量畜牧和农业生产活动。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就已经设置“张义堡”,即现在的原州区张易镇。金代改为“张义寨”,明朝仍为“张义堡”,清朝时期改“义”为“易”,称“张易堡”(也有史料称为“张爷堡”),自此得名,沿袭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张易区。当地居民大部分是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逃荒到此的农民,随后定居下来,繁衍生息。1958年,开始设立张易公社,1963年,分设红庄公社。1983年区域重新划分,改置张易乡、红庄乡。2002年,固原撤地设市,2003年6月张易、红庄两乡合并,设立张易镇。
如今的张易镇,地处原州区西南部、六盘山西侧,东与原州区开城镇毗邻,南与隆德县观庄乡接壤,西与西吉县什字乡、马莲乡、偏城乡为邻,北与原州区中河乡相连,行政区域面积284.16平方千米。
红色精神引张易
1935年10月5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所辖3个纵队7000余人兵分左右两路,由静宁界石铺进入宁夏境内继续向陕北挺进。6日下午,当左右两路红军分别经西吉县兴隆镇、北堡子、红城子和什字乡新店子、什字路会合后,在张易一带宿营。毛泽东当晚便在张易堡“坑坑店”(今张易镇张易村西街队)住宿,也有史料记载,毛泽东住在今张易镇毛庄村下磨队毛生惠家的水磨坊。
随后,国民党毛炳文部第八师二十二旅追至兴隆镇、单家集、将台堡一带。7日晨,驻将台堡的敌前哨部队逼近张易堡以西闫关大庄。红军留一小部分部队在张易镇堡子梁(今张易镇高堡山)据险阻击敌人,这就是堡子梁战斗,大部队经张易镇王套、后莲花沟向六盘山急进,上午8时左右进入六盘山主脉地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沿莲花沟登上六盘山,登临山顶后,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词篇,表达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勤劳淳朴的张易人用各种方式缅怀革命先烈。在红军长征路过的张易村、毛庄村,至今还有许多老人讲起当年为负伤掉队的红军战士端水、送饭、疗伤的故事。张易镇和镇上中小学校每年在清明时节,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和广大青少年来到堡子梁战斗遗址和莲花沟红军烈士墓前,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红色教育。
包产到户救张易
40多年前,一到芒种时节,张易公社的社员们便三五成群一路步行到甘肃、陕西和宁夏北部等地乞讨,最多时出去1000多人,“乞丐乡”成为张易的标签。
困则思变。时任张易公社党委书记的郭兴海来到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救灾,队长赵天禄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土地分包给农民耕种,秋收时给生产队交够公粮,剩下的都是农民个人的。”当时中山生产队有22户、180人左右,签下协定后,队里开了大会,将35亩马铃薯土地承包给农户。当年雨水充足,马铃薯大获丰收,大家按承包标准交完公粮后人均分了180公斤,饿的问题一下子缓解了,上滩成为固原包产到户第一村。尝到甜头后,张易镇的上滩、毛庄等4个生产大队也陆续改革,到1979年春天,整个张易公社的土地全部实行包产到户。
中山生产队此举不经意间拉开了宁夏农村改革的大幕,张易的这一探索迅速在多地推开。张易镇也成为当时宁夏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第一镇。
乡村振兴富张易
凝聚生产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40多年后,张易镇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于2015年至2020年间在国家实行脱贫攻坚战略中,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落实住房工程,完善医疗保障,着力在居民收入上下功夫,全面实现了“脱贫路上无一人掉队”的美好愿景。2021年,张易镇开始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全镇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一套套“组合拳”的打出,使张易镇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快速发展轨道。
自此,张易镇不仅脱去了“贫穷乡”“乞丐乡”“半碗米汤”等外衣,它的美已由外到内,“美丽乡镇”“小康镇”等美誉接踵而来。2020年,全镇实现全面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实现村村覆盖,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城镇道路正在改造升级;产业调整逐步科学……
40多年后的今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让张易镇由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青山绿水,也让张易人开始活出自信,活出质量,正在大步向前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集镇建设美张易
在张易镇的建设和发展史上,两次大规模的集镇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分别是1985年张易人自发组织的集镇建设;2008年国家实施的美丽小城镇建设试点项目。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张易街道在现张易镇街道西南处的一段百米长的土坡上,狭小、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很难与如今的集镇面貌和繁荣的集市贸易联系起来。
为了扩大集贸市场建设,促进当地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1985年6月,张易公社组织动员公社党员干部和村民,自发开始进行集镇基础建设,各村村民与公社干部一同义务劳动,热火朝天地大干了12天。新迁街道并拓宽路面,铺上石子、两边栽树,修筑简易下水渠道,打通了梯形街道,使张易集镇逐步成为大集市,西吉县、隆德县和原州区周边乡镇的群众纷纷来张易赶集。当时张易的木材、化肥和农产品贸易,使张易一度成为方圆最大的交易中心。
2008年春季,张易镇开始实施美丽小城镇建设试点项目,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拓宽街道、彻底改造上下水管道和电力设施,临街店铺按照统一设计建成了青砖蓝瓦的两层仿古建筑,安装路灯、绿化街道、治理河道、新建文化广场,张易集镇又一次得以旧貌换新颜。
文旅融合兴张易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感受田园风光、感念乡愁的好方式,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新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用生态美景提升旅游热度,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张易镇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在开发红色资源、以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当年红军在张易镇居住过的“坑坑店”、堡子梁战斗遗址、莲花沟红军烈士墓与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碑和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嘴战斗遗址纪念碑、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连成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目前修成旅游环线公路,南与隆德境内的伏羲崖、北联池,西与西吉县的龙王坝、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东与风景优美的叠叠沟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张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美丽乡村田园旅游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说起张易镇的旅游,就必须说说大店村。大店村位于张易镇东11公里处,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茶马驿站”之称。历史的更迭让昔日的丝绸古道化身为今天的农耕文化长廊,长廊两侧悬挂着从农户家里收集来的农耕用具,展现出大店村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
除此之外,还有隋唐时期修建、保存较为完好的烽火台以及固原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海秋波”的西海子等人文、自然景观。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张易镇西海子都会举办西海庙会,西海子以其神奇的故事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人前来观光。
近年来,张易镇文化事业日臻繁荣,文化大院遍布各村,广场舞、自乐班、传统武术、健身运动、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村部图书室无不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在张易镇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中,社火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短评:
谁持彩练当空舞,春风化雨百年虹。半个多世纪以来,张易迎来了华丽转身,完成了沧桑巨变。伴随着新时代的激情跨越,张易人将借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断开创新世纪新辉煌,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更加崭新的面貌,再造秀美山川,共谱发展新曲,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灿烂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