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市区宋家巷过店街安安桥旁边的南味居,室内装饰古朴典雅,明清时期的店铺匾额、色彩艳丽的大红食簋、精雕细琢的糕点模具……都让这里充满了历史年代感和深厚的文化韵味。
“我这里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老点心。”南味居主人别建军一开口就用了一个“老”字来形容自家的糕点,“有水晶饼、提糖月饼……”一一介绍中,老点心背后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别看现在它只是一般的家常点心,在过去,它可是皇家御用的糕点呢。”别建军手里展示的小小水晶饼竟然有着“皇室血统”,这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据相关传承资料记载,北宋时,宰相寇准有一次从京都回到故乡下邽县(今渭南市下吉镇)探亲,适逢50大寿。寿宴中,手下人捧进一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明的点心,食盒里放的红纸条上赋有一首小诗:“公有水晶目,亦有水晶心。正邪忠奸辨,清白不染尘。”落款“渭北老叟”。寇准吃了顿觉舌香齿凉,遂命名该糕点心为“水晶饼”。
从此“水晶饼”便盛名京都。元代时,城内永正商行设坊精制,使水晶饼远销京津长安等地。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廷名将董福祥(宁夏固原人)保驾慈禧、光绪逃难至西安。董福祥派人在民间访得几百年前名噪陕西的水晶饼,上贡给皇室。慈禧食之心悦,当即下谕多多进贡。后来,董福祥便将作坊艺人召至自家为厨,长期为皇室进贡水晶饼。
新中国成立前夕,董府衰落,管家董事为传承水晶饼糕点厨艺,便从陕西请来师傅,在固原开设了“恰和昌”、“鼎兴成”、“中和昌”三家堂号,马维其、徐登科、陈忠昌三位跟班跑堂,受陕西师傅真传,制作的水晶饼名动一方,成为固原人走亲访友的上乘礼品。旧时皇家御制品,自此“飞入寻常百姓家”。
1989年,别建军拜师水晶饼师傅马维其,不仅学到了水晶饼的制作方法,还掌握了提糖月饼、绿豆糕等的制作要义。
1994年,别建军独挑重担,起名“南味居”。
关于这个名号,他有着自己的深意,“因为我制作的点心主要用的是甘蔗糖,甘蔗糖又名南糖,而且当时的店铺正好在南关,双层用意下就选择了‘南’字;我卖吃的当然得有好味道才能有客人,‘味’字必不可少;为了保持历史的传承性,用‘居’字再合适不过。”别建军不仅在店铺的命名上花了一番心思,在点心的传承制作上更是十分用心。
“水晶饼的选材非常讲究,面粉要精选的,馅料要新鲜的,全程制作的力度、时长都得靠手感去把控,没有三五年的练习是根本掌握不来的。”正因为水晶饼受原料、地域、生产能力等因素限制,所以无法大规模生产,为了保证品质,别建军每天只做500个。
“提糖月饼也叫老月饼,制作工艺一点儿也不比水晶饼省事。”说话间,别建军开始了现场“献艺”。
“糖的提法非常关键,要在热锅中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直至糖被熬制成蜜状。再将糖与油,按照1∶1的比例倒入面粉中,顺着同一方向打转和面,打到筋度出来,提起就能看见掉线,多次揉制,回盆醒好后,就可以包馅了。”别建军的月饼馅料都是精选的新鲜食材,特别是花生和芝麻,除了炒熟之外还专门得用擀面杖擀成碎末,让香味更醇。月饼烤制也和市场上的有所不同。“我们是本色入炉,既不刷油也不抹蛋清,所以烤出来的月饼上下两面略显焦黄,但边缘一周却是面粉的本色,保证了老月饼传统的色泽。”
由于南味居糕点均为全手工制作,工艺烦琐、选料讲究、成本较高,年轻人大都不愿花费时间来学习,时至今日,仍只有别建军独自一人传承、守护着这道美食。
2021年,南味居传统糕点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不保守,只要有人真正愿意拜师学艺,我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他。”别建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014年至今,他一直坚持走进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市特教中心,义务为学生教授面点制作技艺,开设培训班。
别建军每天都很忙。忙着做点心,忙着教学生。因为传统糕点的独特口味和每天制作数量有限,糕点销售几乎供不应求,“我会坚持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发扬好,想办法扩大生产规模,让‘南味居’的名号越传越远。”别建军的语气坚定而自信。(记者:王平花 李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