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秆”炼成记
深秋,六盘大地满是丰收的喜悦。全市115万亩青贮玉米进入集中采收期,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青贮池边粉碎秸秆有序囤储,一片片绿色作物被加速转化为肉牛产业的优质饲草。从田间种植到圈舍饲喂,从机械保障到技术指导,全链条政策支持与市场协作,让农户在丰收季收获“真金白银”。
“以前收玉米靠人工,一亩地要忙大半天,现在机器每小时能收3亩,还不用搬运。”隆德县杨河乡杨河村村民马存龙站在自家40亩青贮玉米地旁,看着满载秸秆的运输车驶离,算起了收益账,“种青贮玉米外加养殖40多头牛,一年纯利润7万元到8万元,收完青贮玉米还能去打零工,多赚一份钱。”
这样的高效收储,离不开政策支持。今年我市统筹资源,大幅提升机械化作业率,让每亩地的收割时间从大半天压缩到20分钟,直接为农户节省了人工成本。隆德县神林乡坡耕地里,机械化收割同样成为主流,农户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轻松享受丰收便利。农机手马军从8月就开始保养设备忙起来了,先在甘肃省作业,再转回隆德,“每亩收割费130元到140元,再加上40元政府补贴,拿到手170元,比去年多赚了不少。”
隆德县兴鸿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则聚焦本地供需,将收购半径控制在10公里内,以每吨390元的市场价收购周边种植大户和订单户的青贮玉米,计划收储3000吨,为公司养殖的430头西门塔尔肉牛储备充足饲料。“家门口就能买草,不用操心运输,在政策鼓励下,我们优先本地采购,既稳了农户收入,也降低了成本。”公司总经理柳扬说。
产业链顺畅运转,始于“种得好、卖得好”的良性循环。在原州区头营镇民源牧业科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检测员正逐车检测青贮玉米品质,“淀粉和干物质含量都达30%的优质饲草,按每吨500元收购,比普通的每吨高80元。”合作社负责人王浩鹏介绍,今年合作社收购青贮饲料按质论价,每吨400元至500元,优先对接周边农户和种植大户,以订单模式提前锁定市场,“散户只要质量合格也能交储,目前已囤2500吨,计划囤3500吨,自家1300多头牛的‘口粮’有保障,农户也能踏实卖草。”
“青贮玉米要想存得久、养分足,小散养户建议打包收储,规模场用窖藏,关键是要压实、密封严。”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丁宝隆为农户细心指导青贮玉米收储注意事项。今年以来,我市围绕青贮玉米收储开展专项服务,组织农技员深入乡镇帮助养殖户收储青贮玉米,建立数据调度监测机制,全程跟踪进度与品质。
从田间的青贮玉米,到养殖场的优质饲草,再到农户口袋里的增收款,我市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让115万亩青贮玉米成为“富民秆”。据了解,今年全市青贮玉米平均亩产超4吨,川地、水浇地亩产4.5吨至5吨,旱地、山地亩产约3.5吨,为全市肉牛产业提供充足“口粮”的同时,直接带动农户增收。种植户、养殖企业靠“青贮种植+肉牛养殖”实现稳定盈利,农机手、合作社等在产业链中获得收益。
田畴沃野,尽是丰收景象。政策与市场的同向发力,谱写了一曲“种养结合、提质增效”的产业富民新篇章,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记者:梁 园)
相关新闻
-
宁夏秋叶何时“红”到漫山遍野?观赏攻略来了!
[2025-10-12] -
固原青年杨汉玺用鲜食材点亮创业路
[2025-10-11] -
“富民秆”炼成记
[2025-10-10] -
暴雨蓝色预警!宁夏等9省区大到暴雨
[2025-10-08] -
宁夏多元文化场景浸润假日时光
[2025-10-05] -
车厘子树下“抢”收成
[2025-10-05] -
【欢度国庆】宁夏文旅市场人气旺消费热
假期首日接待国内游客44.3万人次,旅游花费2.6亿元[2025-10-04] -
“轩轩爸”的“多肉王国”
[2025-09-26] -
市医保局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
[2025-09-24] -
探索“保障+市场”运行机制 固原市住房“双轨制”托举百姓安居梦
[202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