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树下“抢”收成
“高投入,长周期,收益却要看运气。”这是许多投身农业的人共同的焦虑。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杨岭生态园负责人马克明对此体会尤深:“一棵车厘子树苗200元,一个大棚光树苗就投进去30万,还得再等一两年才能挂果,心里能不慌吗?”
这个焦虑被该村生态园里车厘子树下的一朵朵赤松茸打破了。10月4日,村民马德梅在车厘子大棚里熟练地采下一朵一拃长的赤松茸,轻轻放进身旁的筐里。“每公斤赤松茸价格50元,一筐能装15公斤,树下真能生出‘金子’。”她说。
当地村民在套种大棚内采摘赤松茸。
这场“树下掘金”的实验,始于一个迫切的需求。2023年,杨岭生态园在大棚内种植冬枣和车厘子,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回报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倍感压力。马克明说:“必须找个办法,把这几年的‘空窗期’利用起来。”
转机始于闽宁协作。2024年,在福建挂职干部的引荐下,宁夏菇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菇源公司)负责人胡伦翔带来了赤松茸反季节种植技术。了解杨岭村的情况后,技术人员提出在大棚内利用林下空间套种赤松茸。“泾源县气温低,正好能长出市场稀缺的精品。”技术员随即扎进大棚开始了实验。
“我没见过这东西,但外地来的技术员说能种,我们就信!”马克明等村民决定冒险一试。此后的日子里,村民们一天天看着日历。59天后,当赤松茸破土而出时,这场冒险终于看到了曙光。
一株株赤松茸破土而出。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本来想着一个大棚收入10万元已相当可观了,没想到棚内林下赤松茸一亩又能收入近10万元!”更妙的是,种植赤松茸的麸皮、木屑转化后正是上好的有机肥,直接还田滋养果树,形成了一条生态循环链。
产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系统支撑。2024年泾源县再投入795万元闽宁资金,支持建设150栋菌菇大棚,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在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菇源公司的21个冷库基本每日满负荷运转,日均有约2000筐来自全县基地的菌菇在此集散,直接发往深圳、广州、西安等大城市。截至当前,公司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很快,杨岭村发现了新的机遇:泾源县菌菇规模上来后,连塑料筐都成了紧俏货。村民们又动起了脑筋——“从外地拉运费高,我们就在本地做!”用做筐的利润来弥补农业可能的差额,形成了一个更加稳固的产业安全网。
如今,泾源县的菌菇产业正通过模式创新,探索一条化解传统农业生产风险的路径。通过“订单生产”直接参与,该县已有1780户通过种植实现了户均5000元的年增收;而对于弱劳力、无劳力家庭,则由“村集体托管”模式托底,让670户群众也实现了户均3200元左右的稳定增收。这套模式,让“小菌菇”真正成长为了惠及千家万户的“大民生”。
棚外,工人们忙着将新采摘的赤松茸装筐;棚内,车厘子和冬枣树仍在静静生长。杨岭生态园平常用工达30余人,全年吸收300余名村民就业。“天晴在外干,下雨进棚干,现在家门口天天有活干!”工人杨梅笑着说。对于未来,马克明们想得很实在:“车厘子6月采摘,冬天休眠,但赤松茸能接连采好几茬。10月,还打算再种几个棚的羊肚菌。”
相关新闻
-
宁夏多元文化场景浸润假日时光
[2025-10-05] -
车厘子树下“抢”收成
[2025-10-05] -
【欢度国庆】宁夏文旅市场人气旺消费热
假期首日接待国内游客44.3万人次,旅游花费2.6亿元[2025-10-04] -
“轩轩爸”的“多肉王国”
[2025-09-26] -
市医保局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
[2025-09-24] -
探索“保障+市场”运行机制 固原市住房“双轨制”托举百姓安居梦
[2025-09-21] -
开学第一课 | 宁夏师范大学刘世巍:肩负时代使命,开启人生新篇
[2025-09-21] -
宁夏山区村干部川区“求学记”:“我想在西海固的水里养螃蟹”
[2025-09-18] -
宁夏作家张学东作品《蛇吻》《 家犬往事》在俄罗斯受热捧!
[2025-09-17] -
一对福建教师夫妻的“山海之约”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