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
有人说,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最美中国红。
我爱中国红。
回望历史,重温历史。9月3日,一个无比伟大的日子。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一辈子铭记于心。岁月如风,却始终吹不灭燃烧在心弦深处的那缕红色火焰。
我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小时候,刘胡兰、王二小、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不光是闪烁在课本里的鲜活形象,更是我们打心眼里崇敬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鸡毛信”“二小放牛”“小兵张嘎”等抗日小英雄的感人事迹永远是我和伙伴们最津津乐道的故事,我们最爱玩的游戏也是模仿书中或电影里的打仗情节。别看我们当时年纪小,却个个争相去当“好人”,没人愿意当“敌人”,有时实在没办法确定角色,我们就凭“石头打砂锅”划拳来定,尽管这样的做法是大家公认公平公正的方式,但打输了的一方还是一脸不情愿,一轮游戏还没结束就吵嚷着要换。
那个年代,农村人的文化生活普遍单调和贫乏,不到年节,几乎没什么能激发人精神状态的娱乐活动。村里通电后,露天电影成了村民主要的精神食粮。一到农闲季节,放映员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设备走村串乡放电影。大家期盼放映员到来的心情犹如出门在外的游子盼着回家一样急切。
放映最多的是革命战争影片。自然,这类影片也是全村男女老少最爱看的。记得有一年秋天,放映员好久都没来村里放映。刚刚忙完秋收农活,那份来自丰收的喜悦让庄稼人感受着幸福的疲惫。常有在村头老戏楼墙根底下坐着晒太阳的村民拉家常,拉着拉着话题就不自觉地跑到放电影的事上去了。瞌睡遇枕头。一天下午,村队长突然在老戏楼前喊了一嗓子,说是晚上放电影《地道战》,让每家每户都早早吃晚饭,别耽误看电影。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和弟弟高兴得连写作业都顾不上了,一会儿跟在奶奶屁股后面催问饭啥时候能熟,一会儿又跑到街上看放映员来了没有。就连家里的碎花狗都受到了我俩的影响,一个劲儿地跟在我们身后撒欢。
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玉米面疙瘩,我和弟弟就抱着小板凳出门了。放电影的地方离家很近,为了方便村民观影,村里的年轻人抬了几根粗壮的杨木檩条,贴心地放置在地上。吃完晚饭的人们陆陆续续出来了,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找合适的位置坐下。我和弟弟人小个矮,坐的又是低矮的小板凳,我俩就在银幕前方稍微靠边的地方坐下,等待电影开演。
随着激荡人心的片头曲响起,放映开始。透过薄薄的银幕,冀中平原那炮火纷飞的景象和高家庄军民巧用地道齐心协力抗击日寇的画面,如一颗饱满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战争的残酷,不是坐在银幕前的人能完全想象出的,也不是一方小小的银幕能完全体现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依靠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智慧和必胜的信心,一步步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作为后辈,我无法确切感知80年前的真实场景,但通过书本、电影、珍贵影像资料等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我唯有真诚真挚地敬仰和铭记。
此后,在企业工作的几十年里,每每单位组织去六盘山、将台堡、任山河、乔家渠等地参观学习,我无一落下。这些埋着英雄忠骨、洒着先辈鲜血的地方,天空更蔚蓝,阳光更温暖,春风更和煦。每当行走在留有英雄先辈足迹的山路上,聆听山间松柏述说他们的光辉事迹,令人热血沸腾之余,绵绵追怀之情亦油然而生。
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英雄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时代,任凭年代岁月如何久远,心中自当永远铭记历史、永怀感恩之情。(作者:高晓惠)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丨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2025-09-12] -
“有高原无高峰”之题如何破? 宁夏文学界“达人”西海固文学座谈会上对话
[2025-09-06] -
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
[2025-09-05] -
口弦 | 九三阅兵感怀(词两首)
[2025-09-05] -
口弦丨诗词里的民族文化与记忆——读陈毅元帅诗《卫岗初战》
[2025-09-05] -
口弦丨坐标
[2025-09-05] -
口弦丨江桥枪声——致“江桥抗战”
[2025-09-05] -
3年3万公里 固原夫妻勇追音乐梦
[2025-09-04] -
团结起来,六盘山的历史回响
[2025-09-03] -
校园沃土育出爱国之花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