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丨诗词里的民族文化与记忆——读陈毅元帅诗《卫岗初战》
夜深人静,灯下独坐,翻捡旧书,偶遇陈毅元帅《卫岗初战》。诗云:“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寥寥28字,却似一柄锋利的剑,刺破时空的帷幕,将人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我反复吟诵这四句诗,思绪渐远。
诗词,看似是文字的游戏,实则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古人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陈毅元帅此诗,岂非兼而有之?兴者,振奋人心;观者,记录历史;群者,团结民众;怨者,抒击敌寇。陈毅元帅不仅是革命家、军事家,也是诗人。他的诗作,大多在马背上哼成,有着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着革命者的乐观与自信。这种诗风,和他的《梅岭三章》一样,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与古今文人墨客的闲适优雅迥然不同,别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它是战斗的诗,是人民的诗,是时代的诗。
《卫岗初战》一诗作于1938年6月21日,此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1937年12月,南京陷落,江南半壁沦入敌手。日军铁蹄所至,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就在这般黑暗时刻,新四军奉命东进,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
1938年5月,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千余人,深入苏南敌后。这支部队装备简陋,粮饷匮乏,却肩负着发动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他们是黑暗中点燃的火种,是绝望中升起的希望。
6月17日拂晓,镇江西南十五公里的韦岗地区,粟裕指挥部队在公路两侧设伏。不过半小时光景,便击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等20余人,缴获步枪、手枪等武器及大量军用品。此战规模虽不大,意义却非凡。这是新四军进入江南后的首次对日作战。捷报传至指挥部,陈毅兴奋不已,当即作了此诗。
“弯弓射日到江南”,起句便气势磅礴。“射日”一词,暗含后羿射日之典故,将日军比作毒日,而我军则是为民除害的神箭手。一个“到”字,道出了新四军挺进江南的果决与勇毅。这支部队如同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敌人腹地,令其措手不及。
“终夜喧呼敌胆寒”,则描绘了战后景象。我军欢呼胜利,敌军闻风丧胆。这不仅仅是对事实的陈述,更是对士气的鼓舞。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样一场胜利,这样一首诗篇,足以点燃民众心中的抗战之火。
“镇江城下初遭遇”,点明了战斗地点与性质。镇江乃江南重镇,在此与日军“初遭遇”,意味着新四军正式在江南战场亮相。这不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一个宣言,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深入敌后,开辟新的战场。
“脱手斩得小楼兰”,用典精妙。楼兰是汉代西域小国,曾阻挠丝绸之路,后被汉军征服。此处将日军比作楼兰,表明我军斩获虽小,意义重大,预示着日后更大的胜利。一个“脱手”,显得举重若轻,仿佛斩将夺旗不过举手之劳,展现了革命者的豪迈与自信。
该诗通过《申报》等媒体传播,成为抗战时期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末句“小楼兰”典故被广泛引用,象征抗日军民斩除敌寇的坚定意志。诗词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它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战斗的号角,是动员的旗帜,是信心的源泉。
80年过去了,如今重读此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豪情与热血。今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光阴,足以让青丝变白发,足以让荒原变城市,但历史的记忆不应随之淡去。
如今的中国,已非昔日积贫积弱之样。然而在这繁华背后,我们不应忘记来时的路。没有先烈的浴血奋战,何来今日的和平安宁?没有无数革命者的前赴后继,何来国家的繁荣强盛?
夜深人静时,我常思忖:诗词之于今人,究竟有何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社交媒体充斥我们的生活,还有多少人会静心读一首诗,品一阕词?然而我想,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诗词的滋养。
诗词能够让我们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读陈毅元帅此诗,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感受到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这种感受,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娱乐都不能替代的。诗词能够滋养人的心灵,让人在浮躁中保持一份宁静,在功利中保留一份超脱。
更重要的是,诗词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与记忆。一首《卫岗初战》,不仅记录了一场战斗,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通过诗词,这种精神得以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如今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不仅要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更要通过阅读、通过思考,真正理解那段历史,传承那种精神。诗词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窗外,月色依旧。我合上书卷,闭目沉思。80年光阴似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有些东西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民族的不屈与抗争,这些都应该通过文字,通过诗词,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弯弓射日”,但依然需要那种勇毅与担当;或许不再需要“脱手斩得小楼兰”,但依然需要那种果决与自信。
夜已深,人未眠。我重新翻开书页,再次诵读这四句诗。28个字,简单却有力,平淡却深沉。它让我想起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开创未来。在这个过程中,诗词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
夜深了,灯还亮着。我与诗词为伴,与历史对话,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宁静。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静心读诗,与先贤对话,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愿更多的人能够感受这种滋养,愿诗词的魅力能够代代相传,愿民族的精神能够永放光芒。(作者:王建邦)
相关新闻
-
书香为伴丨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2025-09-12] -
“有高原无高峰”之题如何破? 宁夏文学界“达人”西海固文学座谈会上对话
[2025-09-06] -
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
[2025-09-05] -
口弦 | 九三阅兵感怀(词两首)
[2025-09-05] -
口弦丨诗词里的民族文化与记忆——读陈毅元帅诗《卫岗初战》
[2025-09-05] -
口弦丨坐标
[2025-09-05] -
口弦丨江桥枪声——致“江桥抗战”
[2025-09-05] -
3年3万公里 固原夫妻勇追音乐梦
[2025-09-04] -
团结起来,六盘山的历史回响
[2025-09-03] -
校园沃土育出爱国之花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