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彩 绣出“致富路”
六盘山西麓的风,带着黄土高原的粗粝,吹过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的砖瓦房。59岁的施满义坐在窗前,指尖的银针在绸缎上翻飞,阳光透过窗棂,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镀上一层金边。案头那幅未完成的《六盘山云海》,既用苏绣的乱针技法表现云雾的流动,又以西北锁绣的刚劲勾勒山岩,两种截然不同的针法在施满义手中交融,恰如她走过的路——从煤油灯下的农家绣娘,到作品登上C919大飞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煤油灯下的刺绣启蒙
1966年出生的施满义,童年记忆里最亮的光,是太奶奶绣架旁的煤油灯。“小时候是太奶奶带大的,她的绣功很厉害,经常绣一些鞋垫、枕头和小孩子的肚兜。”施满义至今都记得第一次拿起绣花针的场景:13岁的姑娘,用捡来的废棉纱,在粗布上绣出歪歪扭扭的鸳鸯。80多岁的太奶奶手把手教她平针要像麦垄一样整齐,锁绣得像锁链环环相扣,在太奶奶耐心地教导下,施满义的绣工越来越精湛,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那时的西吉,贫瘠如黄土高原的沟壑。村里姑娘出嫁,能有施满义绣的肚兜、枕头顶子,便是体面的嫁妆。“谁家嫁女儿我都帮忙绣,遇到难活儿太奶奶就在一旁指点。”她笑着说,语气里藏着温情。结婚后,她背着孩子下地,晚上还在油灯下帮邻里绣活儿,不收分文。刺绣于她,是困苦生活里的一点微光。
但再好的绣工,也不能撑起贫苦的日子。2005年,西吉淀粉厂落地,施满义开始收洋芋,一干就是10年。“每天扛上百斤的袋子,腰像断了一样。”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让她直不起身,但只要闲下来,手里仍攥着针线活。绣得最多的是牡丹,“富贵花嘛,看着心里亮堂。”绣好就送给街坊,那是她对抗生活重压的方式。
从妇女促进会到绣品闯市场
2009年,同村妇女说:“满义,你手艺这么好,咋不教我们换点钱。”这句话点醒了施满义。彼时农村妇女大多围着灶台转,她牵头成立大滩村妇女促进会,“一开始就是想让姐妹们有个说话的地方,顺带教绣活儿。”施满义说。
创业的难,远超想象。丈夫骂她“不务正业”,孩子抱怨没人做饭,她白天带着妇女刺绣,晚上躲在被子里哭,第二天照样准时开工。最窘迫时,买丝线的钱都要向亲戚借。施满义说:“西吉县残联给我们派了老师,还让我教残疾人,我想,我自己难,他们更难。”她把培训班开到残疾人家门口,坐着轮椅的学员,她从一楼背到三楼,一背就是3年。
后来,施满义揣着攒下的钱去江苏苏州学苏绣。她说:“以前我只是会绣一些传统的绣品,比如鞋垫、门帘、枕套等。2011年我见到了苏绣,大开眼界。”她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把苏绣的细腻与西北刺绣的质朴糅合,创造出独特的西吉绣法。回来后,她带着姐妹们绣“梅兰竹菊”,北方人的刚劲注入江南题材,竟在福建展销会上大受欢迎。“福建人说我们的竹子有风骨,兰花带着野气。”施满义说。
2013年,微信朋友圈成了新销路,拖鞋、鞋垫等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可她不识字、会做不会讲,急得直搓手。恰逢小女儿赵静毕业,她把女儿留下当“军师”,当年就办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赵静任校长,从甘肃庆阳请来老师,教妇女学刺绣、编织,一个月一期,结业还发技能证书。“我把材料分给姐妹们,做好了学校统一收,她们拿手工费,我来跑销路,互不耽误。”施满义说。
2013年,施满义参加了黄河善谷博览会,认识了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的有关人员,从此,她们的产品搭乘宁夏外销之路,销往阿拉伯国家。2018年将台堡小城镇建设时,男人们外出打工,妇女们守着家没事干。施满义背着绣架上门办培训班,“啥时候有空啥时候绣,在哪儿绣都行”的灵活模式,让不少妇女走进课堂。她还在当地办“巧手绣娘职业大赛”,你追我赶间,绣品质量蹿了一大截。如今西吉各乡镇的妇女,差不多都成了她的学员。
让“土绣品”飞向蓝天
2020年秋天,中国商飞文创团队的到来,让施满义的人生迎来“大飞机时刻”。对方想让西吉刺绣登上国产C919,制作头等舱抱枕。施满义和女儿赵静带着绣娘们试验了4个月,从浙江挑真丝布,到上海选色线,光针法就换了十几种。
“飞机上的东西,不能有一点瑕疵。”赵静记得,母亲为了绣出云朵的层次感,把自己关在屋里3天,试验平针、滚针、套针的组合,手指常常被针扎得刺痛。最终定下了方案,用掇绣表现云海,乱针勾勒机翼,边角用西北传统的挑绣锁边。98名绣娘日夜赶工,在首飞前完成了所有订单。
2022年12月9日,全球首架C919交付时,那对红蓝相间的刺绣抱枕,成了机舱里最亮眼的中国元素之一。施满义在新闻上看到时捂住脸哭了,她说:“当年在洋芋地里背袋子时,咋能想到,咱庄稼人的针线活,能飞上蓝天。”
施满义带着西吉绣女发展的经历并非个例。这些年,西吉县持续发力,引导刺绣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优化培训课程,加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持续提升“西吉绣女”的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一批批拥有高技能和文化基础的绣女开始申报国家、自治区级旅游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乡村工匠名师、技能大师等,助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如今,“西吉绣女”劳务品牌,不仅为留守妇女铺就了就业增收之路,成为西吉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更是促进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西吉绣女”正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与蓬勃创新活力,引领着更多群众用勤劳的双手过上不一样的日子。(记者:马 强)
相关新闻
-
非遗焕新彩 绣出“致富路”
[2025-08-29] -
我市选手在自治区文明实践宣讲交流活动中获佳绩
[2025-08-29] -
我市28家企业亮相中阿博览会
[2025-08-29] -
中阿“丝路电商”产业对接会举行
[2025-08-29] -
中阿银联体第三届理事会会议在银川召开
[2025-08-29] -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境外园区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推介会举办
[2025-08-29] -
宁夏日报社论:书写中阿合作的时代新篇
[2025-08-29] -
共走创新绿色繁荣之路——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侧记
[2025-08-29] -
中阿工商界经贸合作迈向科技绿色 签订26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超120亿元
[2025-08-29] -
中阿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动能强劲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