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口中的好日子
前段时间,从固原去银川看望姐姐和姐夫一家,遇到他们村的一位邻居聊了会天,感触颇深。
邻居名叫张克信,因八十多岁高龄,被村里人称为老张。老张虽然年龄大了,但身体硬朗满面红光,说起话来逻辑清楚有条理,是个健谈豁达、心态很好的老头。交流了半晌,他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社会太好了,党的恩情比天大。”
老张的老家原来是在原州区头营镇平乐村。十年前,按照“十二五”生态移民扶贫政策,他们一家老小从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破房烂院的山区移民搬迁到了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初搬到新家,老张来回踱步好几圈后咧嘴笑了,这里环境干净整洁、墙绘美观大方、屋内窗明几净,自来水、供暖设备及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屋里屋外咋看咋顺眼、咋看咋欢喜。
“都过了大半辈子的苦日子,没想到赶在七十多岁时过上和城市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了。”老张感慨地说。看看现在的生活环境,村里建了像样的村民活动广场,地面是用大理石铺的,周围种着鲜花和草坪,树木长得郁郁葱葱,供老年人活动筋骨的健身器材安装到位,广场一侧还建有几十米长的活动长廊,配套安装了几组桌椅方便村民休息娱乐。“我觉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老张笑着说。
说起眼前的好,老张不自觉地回忆起过苦日子时的艰辛和辛酸。年轻时,他和老伴从早忙到晚,一天没有一点闲暇时间。每天天没亮,听见鸡叫就起床扫院子、喂鸡喂猪、烧炕挑水。家里的活干完了,还得赶着去村子里上工。老伴则是背篓一背,给山坡的田地里送农家肥,路上往往要一边爬坡一边做针线活。“那时候各家条件都困难,每家人的衣物鞋袜基本上都是自家女人做的,要是家里孩子再多几个,一年四季都得做针线,根本不得闲。现在生活好了,店里和网上都能买衣服,女人们就不用做那么多针线活了。”老张说。如今,老张的老伴也快八十岁了,每天早上和老姐妹们约好在广场上打太极拳。为了整齐,老伴还和“拳友”们购买了统一的服装,打起拳来有模有样的,大家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老年生活,成了移民村里一道别样风景。“她喜欢就让她打吧,也该享享福了。”老张笑着说。
谈起村里的文化生活来,老张更是喜笑颜开。那时候为了看戏,经常要跑到几十里外的村子去“蹭戏”,由于山路坑洼,看一场戏回来不但累得够呛,还会弄得一身土。现在不同了,村里建起了阔气的大戏台,只要有文化下乡活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免费的大戏。文艺团体的慰问演出中,不仅有老年人喜爱的传统秦腔老戏,也有与现代生活相关的话剧、舞蹈和相声小品。村里还成立了文化大院,一些热爱秦腔的人自发组建了自乐班,喜欢唱戏的村民晚上聚在一起,天天都能过足唱戏的瘾。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各项福利待遇也没落下。村里办起了专为老年人开放的食堂,一些高龄老人和五保户可以免费吃到一日三餐,其余的老人群体还有政府补贴,方便了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真没想到,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和老伴能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还有啥不知足的。”老张面带微笑,再次感慨地说。(通讯员:姚万良)
相关新闻
-
宁夏考古又一重要突破!隆德“沙塘北塬类型”被确认为独立的过渡性考古学文化
[2025-08-22] -
老张口中的好日子
[2025-08-22] -
黑暗中的光明之手 —— 一名盲人按摩师二十年的坚守与温暖
[2025-08-22] -
奇怪?玉米地里咋“长”出了“路灯”!
[2025-08-21] -
社区里的“跳蚤江湖”
[2025-08-21] -
广州人的“硬菜”竟是固原产?“六盘山”系列美味等你现场品鉴!
[2025-08-20] -
用统筹功夫建绿电园区
[2025-08-20] -
宁夏防非打非IP矩阵已互动覆盖620万人次
[2025-08-20] -
母爱如磐 政策暖心
[2025-08-19] -
剑指“养老骗局”!宁夏专项整治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