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南“牛”人马国成
编前语:从“苦瘠甲天下”到全面小康,2020年,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固原,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书写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五年过去了,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片土地又在发生怎样的嬗变?那些藏在皱纹里的坚韧、刻在土地上的足迹,都值得被铭记。
即日起,本报推出“脱贫这些年”系列报道,讲述固原百姓满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深沉情感,昂扬脱贫攻坚精气神,以蓄积内生动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时代故事。我们将走进农家小院拉家常,蹲守产业园区看链式生长,在旧貌与新颜的对比中,触摸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温度。
单南“牛”人马国成
马国成曾是个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的贫困户。
马国成现在很牛,养殖大户与牛经纪人“双技”傍身,让他走到哪里都昂首阔步。
住着亮堂的大房,开着阔气的越野车,如今的生活马国成觉得富足而踏实。可回想起过去的苦,那种酸楚依然刻骨铭心。
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村是马国成的家乡。这里曾经贫瘠甲天下,饱尝过融入柴米油盐里的苦。年轻时,地少家底薄,马国成狠狠心,把家撂给妻儿,远赴内蒙古打工。起早贪黑,青春在七八年中倏然而逝。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儿子马鑫懂事乖巧,放学回家就钻进牛棚添草喂水。十来岁的孩子,肩膀比牛轭还沉。
2008年的一天,马国成接到了儿子的电话。“爸,家里的牛怕是喂不成了,草料都买不起了。”那一刻,低落与无奈击穿了马国成的心。“再坚持坚持,熬过去就好了。”电话这头,马国成强打起精神给儿子鼓劲。
那一年,是马国成家的坎。回到家,他蹲在牛棚里,望着家里仅有的五头牛,眉头拧成了疙瘩。妻子马秀兰的腰间盘突出又犯了,压迫神经疼得直不起腰,趴在炕上不停呻吟。自己也拖着腰椎结核的病身子,两个孩子正上学,学费、药费、生活费像三座大山,压得这个家喘不过气。最困难的时候,买菜的钱都掏不起。
2009年,结束了漂泊的务工生活,马国成回到村里。祖祖辈辈在牛行当打交道,他下决心要在牛身上找条路子。
除了操心喂好自家的牛,马国成开始在村里的活畜交易市场当“跑腿”,帮人挑牛、谈价,一头牛赚100元中介费。“那时候,全凭一股韧劲。”他白天泡在市场里学经验,晚上蹲在自家牛棚里琢磨,渐渐摸出了门道。
2017年,马国成家被列为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儿子马鑫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闯市场。小伙子机灵,见人搭话利索,不多几回便与外地来的老板打得火热。慢慢地,父子俩的牛生意有了起色,从替人贩牛给人打工变成自己收牛当老板。
可一盆冷水猝不及防,泼向刚刚热起来的心。2022年,马鑫第一次独立贩牛,就栽了个大跟头。那车牛运往广东,天气太热,死了5头,直接亏了15万元。马鑫整个人瞬间蔫了。马国成没说一句埋怨话,默默地卖了家里的12头牛,填上了窟窿,咬咬牙重头再来,“贩牛就像骑马,摔下来就得再爬上去。”
单南村隔日一集,“老马,下车牛啥时候发?你看我家的牛行不行?”马国成时常忙碌在乡亲们的招呼中,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牛经纪人。自家养殖规模扩大到156头,租了村民马文清家两栋牛棚,每年租金2.8万元。5名村民在牛场打工,月工资5000元。
从贫困户到“牛司令”,这场“牛背上的翻身仗”,马国成赢得漂亮。
村民们说,马国成今非昔比,而今是单南的“牛”人,牛气十足。这牛气,正是马国成的底气,稳稳托住了他的幸福。
夕阳下,单南村的牛铃叮当作响。马国成站在坡上,望着满载肉牛的货车驶向远方。他的心里,又一轮旭日冉冉升起。每一个奋斗的日子,都充满着无尽的希望。(记者:文丽荣 闫 蓓 宋 昇 王龄松)
相关新闻
-
单南“牛”人马国成
[2025-07-19] -
“绳”采飞扬的七旬编织达人
[2025-07-18] -
守护群众口腔健康——记市政协委员刘伟
[2025-07-17] -
做群众的贴心人 ——记市政协委员马得荣
[2025-07-16] -
“我是个倔人,就要和困难对着干”
[2025-07-15] -
暑期生活丰富多彩:图书馆、科技馆成孩子们“充电”好去处
[2025-07-14] -
明天! 固原市优质农特产品暨“六盘山牛肉”宣传推介活动在银川举行(附六盘山牛肉促消费销售门店名单)
[2025-07-11] -
直播预告丨明天10:30!固原市优质农特产品暨“六盘山牛肉”宣传推介活动在银川举行
[2025-07-11] -
市区兴起室内蹦极运动项目
[2025-07-10] -
就在银川!18℃夏天的鲜香馈赠 高端食材沉浸式体验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