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执着从艺路 巧手织锦绣
一套售价16.8万元的《龙凤呈祥》刺绣作品火爆短视频平台,这套刺绣作品有飞龙、凤凰等图案,长约1.6米的飞龙张牙舞爪、气势磅礴,长约1.7米的凤凰羽冠华丽、身姿婀娜。还有一幅长达4米的祥云,飘逸灵动、如梦似幻,它们被精心缝制在秦腔戏服上。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的施满义刺绣工作坊的24位绣娘花费20天时间精心绣制出这套刺绣作品。
接到这个订单后,施满义带领徒弟们争分夺秒、用心用情投入。“刺绣里,最传神的是眼睛,这最考验绣娘的功力,多一针、少一针,效果都天差地别。”在刺绣中,施满义白天指导徒弟刺绣细节,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自己上手刺绣。徒弟祁淑红在绣龙眼时用细密的针法一层又一层地盘绕,但龙眼始终少点“鲜活气儿”,施满义并不满意。“刺绣并非要绣得越细越密才好,关键要活泛,以巧劲替代蛮力,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追求完美的施满义,拆掉龙眼部位的绣线,现场示范,将刺绣的高阶技巧倾囊相授,为绣品添上了至关重要的“点睛之笔”。另一幅凤凰刺绣图上,凤凰羽毛特别有讲究,一根直径以毫米计算的蚕丝线,分线越细密,刺绣成品就越生动逼真。这部分工作大都由施满义负责,只见她搓了一把专用护手霜,指尖轻捻,眼前细密如蛛网的丝线,在她手中逐渐被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灯光下,丝线渐渐变细,最后近乎肉眼难辨。
施满义的这份认真和细致,主要来自儿时对刺绣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10多岁的施满义趴在绣箍前,眼睛一眨不眨,紧紧盯着在太奶奶手中上下翻飞的五彩丝线,眼神里满是喜爱。可无论她如何央求,太奶奶都不肯把仅有的一点丝线分给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太奶奶觉得小孩子是“三分钟热度”,怕她“糟蹋”了金贵的丝线。一次偶然的机会,施满义与同村女孩去看戏,在路边的沟里捡到一团“彩色线团”——那是修车工人擦车用的棉纱线,尽管沾满油腻,她却如获至宝。回到家,施满义小心翼翼地把线团洗干净,又用开水烫过,没想到次日真的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彩线。拿着彩线,在太奶奶的指导下,她学会了刺绣的基础技艺。后来,家里的枕巾、被面、鞋垫、盖布等都被她绣上了精美的图案。结婚后,她的刺绣作品愈发精美,成了亲戚朋友间备受追捧的珍贵礼物。
年轻时的施满义做起了收洋芋的生意,可随着年龄增长,这份体力活让她有些力不从心。40多岁时,在亲戚的建议下,她决定重拾儿时的爱好——手工刺绣。为了提升技艺,她远赴苏州,拜国绣大师朱寿珍为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将苏州刺绣的细腻婉约与西吉传统刺绣的质朴豪放相融合,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刺绣风格。她的绣品题材广泛,涵盖山水河流、人物群像,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场景分明、技法精湛。既有《火石寨》《西吉夜景》《西吉新面貌》等展示家乡风土人情的佳作,也有绣着“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等文字的丝绸锦绢。绣品《花中四君子》系列作品,巧妙融合江南的柔美与北方的冷峻,而绣品《千里江山图》选用近百种不同色彩的丝线,以细腻的技法精心渲染出一幅绝美的中式传统山水图。
作为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施满义的刺绣作品声名远扬,并在全区各类非遗及刺绣比赛中,多次斩获大奖。2015年,在宁夏举办的首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施满义的作品《中国马铃薯之乡——西吉县马铃薯种薯基地》创新融合了立体绣法与地域文化符号,荣获该赛事最高奖项。2020年,施满义带领团队为国产C919大飞机设计制作刺绣抱枕,通过滚针绣、挑绣等针法,将独特的宁夏传统纹样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抱枕被选为头等舱专属用品。2024年,固原文旅推介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频频出圈,施满义及其团队多次亮相,在活动中大放异彩,收获了非遗爱好者和文创市场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为了帮助和自己一样热爱刺绣的妇女,施满义牵头成立了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妇女促进会(后更名为施满义刺绣工作坊),组织周边妇女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制品。2013年,西吉县人社局在全县大力推广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同年,西吉县把刺绣作为保护非遗文化以及解决当地妇女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西吉绣女”劳务品牌由此诞生。借着时代和政策的东风,这一年,施满义顺势成立了西吉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促进会为主体,广泛吸纳有意向、有兴趣的妇女,开展刺绣、编织等专业培训。截至目前,“西吉绣女”劳务品牌累计带动6000余人就业创业。
如今的施满义已是满头银发,可对刺绣的热情却丝毫未减。闲暇时间,她依旧习惯性地拿起绣花针,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常常一抬头,才惊觉已到后半夜。“主要还是太喜欢了,一拿起针线,就不知不觉忘了时间。”由于长期久坐,每次从绣架前起身,她的双腿都会发麻,需要扶着绣架缓一会儿,才能迈开步子。但她从未有过放弃刺绣的念头,“这一干可能就是一辈子了。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绣下去。”(记者:马静 毛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