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枝头,各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归舟。无论生涯于何处涉水,于何岸登舟,当岁暮回首时,天际会呈现出各自面对生命时作出不同选择:沉迷贪玩享乐者,收获只是苍白空泛幻影,如欠年里秕穗,在风中昂首摇摆,内心则黯然神伤。虚掷光阴者,仅余惨淡昏沉相伴,无光亮及暖意可供栖息。唯有惜时如金者,才可见颗粒归仓后之甸甸沉香,才可啜饮满天灿霞酿出佳肴。
何富贵老师生涯既浇灌桃李又育其成为杞梓之才,鸣于乔木。又助樗栎之人,成于正道。闲暇沉于典籍,让诗书礼易、礼乐乐道灌注方寸灵台,后又将岁月锱铢捕捉笔下,从而在自己生命里做主人,不与他人命中做陪衬。回首往事,可谓不负流年不负己。
何富贵老师继壬寅年出版《初中作文观察分析表达》后,乙巳年又推出新作《萧关杏语》,集散文随笔、诗词歌赋、育人心得、乡愁往事等多年成果于一册。
书中篇章,兼具史料性和参考价值,其中《弹筝峡又闻弹筝之声》及蒿店古镇系列,旁征博引,事实清楚,是不可多得之史料。《弹筝峡又闻弹筝之声》里记述,弹筝峡即三关口峡。《水经注》云:“泾水经都卢山,山路之内,常有弹筝之声,行者闻之,鼓舞而去。”又云:“弦歌之山,峡口水流,风吹滴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之。”至今三关口摩崖碑还留有“山光水韵”“山水清音”等石刻字。常在古诗文中看见吟咏弹筝峡之文,今读此文,明了弹筝峡因何而名,因何而响,因何而亘古流传了。
在《千年古镇蒿店》中亦引用《水经注》《旧唐书》及《宋汇要纪稿》等文献资料,进一步说明了蒿店镇的历史渊源。据《由唐书·本纪德宗》载:“(贞元)七年三月甲子,泾原(今泾源)节度使刘昌筑胡谷堡,改名彰义堡。堡在平凉西三十五里,亦御敌之要。”平凉古城在今平凉市安国镇,按此距离,唐德宗贞元七年,即公元791年,刘昌所筑胡谷堡位于今泾源县六盘山镇蒿店村。据《宋汇要纪稿》记载,北宋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堡更名为蒿店寨,为边防军事九寨之一,金代沿用此名,明时改为蒿店铺,1912年设镇、改名蒿店镇,隶属甘肃平凉地区,1949年8月成立蒿店区政府,1958年改为蒿店人民公社,隶属固原县管辖,1980年成立蒿店乡政府,2003年划入泾源县,2005年撤乡为村,并入六盘山镇。“亦御戎之要”指的是萧关古道上的弹筝峡(三关口),在蒿店境内,距蒿店镇中心约2.5公里,即“萧关锁钥”“九塞咽喉”之所在。
何老师属于有心之人,虽已年逾古稀,但思想之树常绿常青,其遵循自然规律,懂得积淀智慧、集中意志、合抱信念,对家乡变迁、社会风物、风土人情都有着浓厚的情感灌注,使其作品中饱含着浓郁深情和厚重乡愁。尤其历史文化散文中,富含厚重历史,无疑是散文之荣耀,亦为传承史料奠定坚实根基。
在《萧关杏语》一书序中,郭玉镇先生对何老师评价甚为精准:何富贵,号葛藜藤荆,“雁城六俊”之一。中学高级教师,执教语文四十年。何富贵生于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区畔,自幼饱经风霜雨雪,历尽艰辛方得志。自幼对生于悬崖峭壁之上奇形怪状藤荆树根情有独钟,对盘绕团结咬定青山不放松、与恶劣生存环境抗争之顽强精神颇有感触。何富贵有恬淡自然魏晋风度,具志高行洁的品德。伫立于天地间,深入观察万物,心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发思绪跌宕。临肃秋,因野径秋声萧索凋零而伤悲;处烟春,由百草茂盛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以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丰功伟业,赞咏先辈嘉言懿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眷念祖辈劬劳之恩,“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思之令其万端愧恨。恋念故乡之情愫缱绻,凝望颉河,倾听涛声,神游古镇昔日之繁华,体现乡愁之拳拳赤心、殷殷深情。故发奋博览群书,以此陶冶情操,提升学养。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佳作,数十年苦读,慨然有感投书提笔而成文。观其所作,得其构思:运语修辞,良多变化,鲜出其右者。荟萃笔锋,驰骋想象,心游万仞,忽颉天池,忽顽地泉,躬耕不辍,孜孜以求之。于虚无中找形象,于无声中寻强音,览古今于须臾,巡四海在一瞬。终尽有限篇幅容纳无限事理,呕方寸之心溢出宏大思想。文有奇,犹如石蕴玉而山增辉;辞富丽,宛若水含珠而川秀媚;情悠婉,肖似乐和弦而广乐成。倒倾三江,笔扫千钧,泻于文翰,取得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何老师在文中慨叹岁月匆匆,物是人非,他用六个涛声依旧,感念故乡今非昔比,故人南辕北辙,故事支离破碎,唯余心底对故土悠悠思念和对亲朋故友长久回忆。每一本书皆为作者心血羽化而成,皆为苍生献于故土之热爱和绵绵情思,何老师此书无出其右,读后受益良多。愿后辈们,撷前辈精神,孜孜矻矻,以书为伴,向内寻求提升,向外拓展胸襟,传承文脉,礼天地大宾,完成自我。
感于何富贵新书发布,是夜小聚,填词一阕,聊表敬意:
浣溪沙·因《萧关杏语》发布春聚
谁道古稀不作为,可知岁月积天珍,饮杯往事逸清风。(作者:何晓晴)